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62章 新的转机

从土楼展开申遗进程之后,距离国外考察团离开龙岩,已经是七八个月前的事了。

等待是一件极其考验意志力的事,尤其是在对结果毫不知情的时候,即便是对任何新的进展都恨不得立刻知晓,否则内心里就只剩煎熬。

更何况此事还被一群并不了解客家文化的外国人操刀,所以这种煎熬里还带着大家的期许,只希望他们真能耐着性子好好去审视咱们文化里最令人称奇的那部分,毕竟想要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土楼本身就必须拥有足够的文化含金量。

而最近随着一个最新消息传来,所有人的精神都不由得为之一振。据说教科文组织那边已经全票通过了次审,接下来应该就只剩下最终筛选公布阶段。

不仅如此,由于在审核过程中刷下去了一批过于老旧或者留存情况不容乐观的楼群,所以现在名单上又空缺了几个新的位置,只要在国外考察队再次到来前进行翻修,这些原本被遗漏的土楼就都有机会进入世遗名录,并且这次不会附加初选时的条条框框,入选几率更大!

消息是从张云升教授的团队传过来的,只不过张老本人最近在带队调研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腿,如今还在北京养伤,估计暂时不会大老远过来组织最后一批修复工作。

为此志文也多次致电问候,他深知张教授永远都是主张身体力行之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第一线的老旧街巷或者考古现场找到他。而老人毕竟年事已高,通过这次受伤,他应该也清楚自己以后可能不再适合像年轻时候那样四处游历,而他带出来的那些优秀学生,以后自然会继承他的衣钵,接替他恪求真理的意志,并发扬他格物致知做事风格。

话虽如此,老人心里其实还是怀着那一颗散发热情的心,这次也很想再次前往龙岩出力帮忙,只不过限于身体情况,他只能在电话里通过只言片语嘱咐志文。

“林师,这次可就要全仰仗你了啊,既然是最后一次机会,那就麻烦你再去多跑些地方,看看还有什么角落是被我们疏忽了,名单在公布之后可就没得后悔咯。”老人在电话另一头的声音有些虚弱,想必是躺在病床上久了,自然而然地散了以往走南闯北那股精气神。

“不用我多说你也清楚,其实任何一栋土楼都称得上是历史文化瑰宝,只不过其中有一些保存得不太好,就难以逃过垮塌命运,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能多发现一座,尽量多在名单上添一座,免得以后觉得当初工作不到位,心里只剩下惋惜。”

“张老师,我一定谨遵教诲,您也千万要多多保重身体。虽然现在咱们申请流程还没结束,但志彬都已经准备好在龙岩竖起一块世遗土楼纪念碑,我们还期待您过来为其揭幕。”

“哈哈,放心吧,我问题不大,之后也必定会在去龙岩多逛逛。而且看得出来你们的热情非常高嘛,尤其是你堂弟,他的基金会确实为此做出了不少贡献,到时候我一定会来参加。”

在张教授的指导下,志文最近也完全放下了建司那边的工作,把手头上的事都交给同事去做,自己则彻底投身于遗漏土楼的搜寻工作中,街头巷尾几乎随处都能找到他的身影。

另外一边,在志彬得知此事后,几乎第一时间去找到志文,并请他立刻准备翻修振福楼,毕竟这最后一次机会不容丧失,要是等名单确定下来,之后就只能眼馋别人家了。而志文这边自然不会懈怠,他也立刻拿出之前早已备好的振福楼翻修蓝图,这是当初在土楼模板成型后志文制作的第一张图纸,看得出来为了等待这一天到来,他早就已经做好了一切前期工作。

不过志文整日忙着走街串巷,虽然拿出了振福楼的图纸,却始终没有时间开始施工,为此兄弟二人还闹了些小矛盾。志彬觉得文哥这份大公无私实在有些没必要,简直没拎清先后紧迫,要论优先来说,怎么也该把自家顾全了再去忙别的事。

当然志文也多次解释,自己正是知道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才要先找出那些被忽视的土楼,之后再进行统一翻修,反正最后也不可能完了自家,他的做法也算不上什么胳膊肘向外拐。

见不停催促也没什么作用,志彬就只好先去帮三伯整理各种老照片和家谱这些杂物,因为除了翻修工作之外,要进行的资料搜集也同样重要。毕竟土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生活在楼里的这些住户们,虽然人本身算不上文化符号,但正是有了人的流动,才会有那些时代更替的痕迹,这也是土楼之所以能代表人们在数百年里见证岁月变迁的原因之一。

先后翻找了好几天,老照片几乎没怎么找到,三伯倒是把族谱和大事记这些东西保管得很好,而且祠堂里还有不少旧账本和记载先人事迹的传记,这些东西都准确记录了林家在这么多年来发生的重大变迁,可以说是把振福楼里老少几代人的生平都囊括其中。除此之外,关于振福楼的建造和历代翻修事迹也都有所记载,申遗所需的资料也都鱼龙混杂包含其中。

这天志彬正在帮三伯做分类记录,二人看着林家那些先辈们留下的文字,还正读得津津有味,榕姨忽然从楼上抱下来一个小盒子,据说是一些很珍贵的图画资料。

“阿彬,你看这些东西能不能用得上?”

老人打开盒子,里面是厚厚一叠泛黄的老宣纸,除了一些角落有雨水浸泡和老鼠啃咬痕迹,大部分纸张保存得比较完好。打眼看去,纸张其间充满了细小的笔触,或是铅笔或是炭笔,当然也有毛笔和水彩,作画工具似乎是随手找来。上面画的则是当年振福楼里人们生活的一个个小细节,或者是一只小猫小狗,一位晚归的父亲,一柄坏掉的农具。

据说这都是苏榕老人小时候自己画的,她当初对手扎和蛋绘工艺的兴趣和天赋,也都来自从小对生活细致观察,所以这些纸张里也都是苏榕对绘画技艺培养时期的作品。

“榕姨,这都是您小时候的笔迹吗?没想到那个时候您就有这么好的手艺…”

“哈哈,那时候还是小孩子嘛,整天除了玩这些也没别的爱好打发时间了,没想到现在还能找出来。”老人微笑着摊开那一张纸选择,又摇着头感叹:“说起来也惭愧,当年生活条件都很艰苦,能找出这么多纸张和画笔也是非常难了。”

看着画面上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动作和器物,志彬忍不住发出感慨,这一幅幅极具生活气息的图景虽然经过艺术加工,稍微有些脱离现实,却比老照片来得有意思多了。

而且苏榕老人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据说这些图画里最早的那几张甚至能追溯到建国前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时候能偏安一隅好好生活属实不易了,想必老人年轻时也是一位大家闺秀,才能在深闺中培养如此娟秀的才艺。

可惜的是,绘画并不能作为参考资料,否则就凭着这些画面的细微之处,也足以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

就在大家到处寻找老照片的时候,志文忽然忙中偷闲从家里翻出一大批黑白底片,所有人都惊呼这是找到宝藏了。毕竟那时候能拍的起这么多生活照片的都算是条件不错的家庭,还好这些底片都保存完好,经过处理之后还能勉强正常显现,不然就太可惜了。

“文哥,这些东西是从哪翻来的?我怎么都没印象了?”

“能有胆子干出这种好事的,就得问你武哥了,他以前从爸的办公室里偷了一台公安局取证用的相机,悄悄照了一整个胶卷,后来差点被爸打个半死,这事也一直没敢说出去。”

确实,洗出来的照片里都是些杂乱无章的内容,毕竟是小孩子瞎玩,前几张甚至还有镜头保护盖没打开时的纯黑照片。画面里有门口的花花草草,也有耕地的水牛,当然还有不少偷偷拍摄大人们平时生活的景象,这都是那个年代振福楼里真实日常的点点滴滴。

“哈哈哈,这是谁家晒的衣服被风刮进水沟了?哦,我还记得这只狗是大伯养的,是叫虎子是吧?还有这张,和三伯下棋掀桌子的是谁来着?文哥怎么什么都往相机里照啊?”

“那时候你文哥还小嘛,能懂怎么按快门就很不错了,而且这些都是偷偷摸摸拍摄的,还指望他给你照出几张艺术品吗?”

“哎,可惜我那时候没武哥这么大的胆子,也没有榕姨这么好的绘画手艺,不然现在要是能找出那时候留下的一些东西,也能拿出来显摆显摆了。”

找出这堆照片后,大家都聚在一起仔细摩挲起来,并怀念起当年楼内那份早已失去的热闹。众人追忆着往昔,时不时由某段趣事爆发出一阵欢笑,年轻一代则不停追问那时候的生活场景和更多趣闻,这座老楼里似乎又重新恢复了一丝温度。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