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63章 实至名归

根据评审小组的安排,他们两个月后还会再次来到龙岩一趟,对新进名单的土楼进行实地考察,而这两个多月时间里,则是翻修工作进行的最后机会。

志文花了两周时间,几乎跑遍了龙岩境内他能想起的所有土楼,每天做的记录愈万字,照的相片也超过千张,为的就是完成张教授的嘱托,不要放过任何一座有希望申遗的楼群。

之后的时间,则是再次进行一轮翻修工作,只不过这次是属于检漏工作,比起之前的规模肯定有所减少,这次重新加入候选名单的楼群不超过十座,工程量确实减轻了不少。

在志彬的不停催促之下,自家的振福楼当然也是需要尽心修缮,所以志文也是拿出了自己的十二分干劲和专注,尽量保证每一处细节都由他亲自把关。

而在翻修期间,楼里住着的老人们则由志彬统一安排住处,他把包括嘉芬姐在内的十多人都请到了之前租好的一个四合院里,让原先苏家和林家人都暂时住在一起。至于其他后来响应惠民政策新搬到振福楼的住户们,则暂时请到了自己厂区的空闲宿舍里。

在这个临时租住的小院子里,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当年的面貌,那份早已无踪的温情似乎重新被找了回来。毕竟比起空荡荡的土楼,院子里的紧凑感正唤醒了原先的记忆,大家平日里一起吃住一起生活,即便是出门透口气都能相互打照面,真正回到了一家人该有的样子。

就连苏榕老人都忍不住感慨,看来还是小房子住起来舒服点,至少平时随口一叫就能找个人出来说说话,也不像在土楼里那样,叫一声却只有自己的回音在答应。

当然,这话之中也还是透着一股遗憾和悲伤的情愫,因为家人的亲情和房子大小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老人之所以觉得住在振福楼里冷清,还是后辈们都专注于自己如今的生活,搬离之后自然就渐渐去得少了,对老宅也好老人也罢,都丧失了应有的关照。

志彬也很清楚,现在人们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像土楼那样的环境已经慢慢不再适应当代人的物质追求,所以即便林家的凝聚力能恢复到往日那样,即便那些远走他乡的亲朋能再次回到龙岩聚首,大家也几乎不再可能重新住回振福楼里。其实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稍微将心比心一下就知道,连他自己现在都住着高档小区,为什么非要劝别人住回老宅?

所以这也就凸显了申遗的必要性,如果振福楼能够纳入世界遗产名录,那就不只是现实意义上被保护起来这么简单。因为土楼的材料和工艺限制了它的寿命年限并不会很长,只要能在史册上留下这样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即便是十年后崩塌,它依旧会屹立在子孙的精神世界里。换而言之,就算志彬能通过基金会的努力,让这些砖瓦坚持千年不倒塌,但它们存在的意义却也变成了一座座墓碑,用以纪念一种早已被人忘记的文化。

除此之外,志彬如今也越发重视起了开发出土楼的新用途,就用自家振福楼为例,以后等这一辈老人们纷纷离去,或许楼内平时就几乎不怎么住人,但它作为林家人的精神寄托的发祥地,在重要节日或者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举行的时候,完全可以用作林家的礼堂和临时居所,就像一座自家用的度假山庄一样存在下去,这样也未尝不可。

一个多月来,翻修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志彬也几乎三天两头跑过去‘监督’文哥的进展情况。即便自己是个建筑方面的外行,他也经常指手画脚地提出一大堆建议,似乎总想把这件事做得尽善尽美才放心。当然他还算有些自知之明,每次提出建议后,也都笑着递过去一支烟,表示自己是瞎说着玩的,具体工作怎么干还是仰仗文哥这样专业的工程师说了算。

其实志文作为林家子弟,对自家老楼的翻修怎么可能不付出百倍努力?而且比起其他土楼,他也在细节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找来一大堆具有生活气息的旧物器具填充进去,门窗和墙面上的剪纸贴画都是找老匠人复刻的,尽可能复原出当年那样的生活场景,规格完全是按照当年衍香楼这么来的,简直有点要把自家土楼打造成文旅景点的意思。

于是在工程收尾后,老人们住进去的第一时间,都觉得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年轻时候。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难以发现的细微之处,那些挂在门柱上的渔网、那些带泥的锄头夯子,即便老人们现在已经没有力气务农,见了这幅场景都免不了产生一种要下地干活的错觉。

志文站在门口锃光瓦亮的‘振福楼’三个大字匾额前,看着自家老宅焕发新的光芒,像是要忍不住向志彬炫耀自己的成果。而志彬此时似乎已经陶醉在童年回忆中,二人再去四下转了一圈,他也只能对文哥竖起一个大拇指,这事确实办得漂亮极了。

又过了十来天左右,教科文组织的专业评审组再次抵达龙岩,这次的队伍规模明显比上次要小一些,但来的也都是些老熟人,至少领队和之前那位华裔专家都没缺席。

在接机的时候,弗莱尔还小跑过来给了志文一个大大的拥抱,他俩在经过去年的接触交流之后,相互也留了电子邮件继续联系着,如今二人显然已经成为了朋友。

有了上次的接待经验,这回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也不再鞍前马后干着急,评审小组一如既往地有着自己的规划,并且对这次新进名单的土楼按部就班实地探访。很显然他们借鉴了上一轮考察的安排,这次过来还省略了不少环节,毕竟现在已经过了初审和次审流程,一些不必要的项目自然也就精简了。于是在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后,这群人又准备风风火火地返程。

不过离开之前,弗莱尔还是以朋友的身份再次找到志文,打算先好好叙旧一番再离开。志文也是直接把他叫来振福楼里喝酒坐坐,顺便让他好好尝一下三伯的手艺。

“林,上次和你交流让我感触很多,你让我知道了中国传统家庭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也让我学到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才符合中式家庭的伦理美学。”

酒过三巡,弗莱尔拍着志文的肩膀,不停赞叹道:“我的母亲虽然来自中国,但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在一个大家族里成长的经历,也很难想象一个几百人的大家庭如何井然有序地生活在一起,更无法想象这样一座几百人同时居住的古老建筑,这些东西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亚于我去过的任何一处名胜古迹,这简直就是一座人文奇迹。”

“或许是你过誉了,其实土楼对我们本地人来讲,就只是从小成长的一个环境,它容纳着你所说的‘巨型家庭’结构,并且有幸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志文说着,邀请志彬一起来敬这位远方的朋友一杯,这种发自内心的赞誉是对土楼最好的嘉奖。

“哦,朋友,我不想再打哑谜了。这么说吧,关于世遗名单,其实我们已经有答案了。”

出乎意料的是,弗莱尔此次前来似乎不仅是聊天这么简单,他好像已经打算把最终名单透露给大家。当然,这么做对他个人来说还是有些风险的,毕竟提前透露结果是事关评审团队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如果被人抓住小辫子,可能会引发不好的舆论。

所以弗莱尔也格外嘱咐了志文,千万要对这份猜测结果保密,他主要是不忍心看着好朋友一直苦心等待,才破例把这些不该说的话事先抖搂出来。

“林,我现在说这些其实也不准确,一切都要等最后结果宣布,但我可以保证的是,这些猜测基本和事实相差不大,咱们内部讨论一年多了,暂时还没有别的文化遗迹能赶超土楼。而且土楼本身的文化意义已经超出我们最初的预估,所以入选希望超过九成以上。”

弗莱尔说着,又喝了一口茶,眼神格外神秘:“至于你们家的‘振福楼’,反正我觉得有戏,主要是你翻修的工艺比之前进步不小,而且看样子还格外下了不少功夫…”

“哈哈哈,不愧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应该也看出来我为此动了很多小心思。”志文听说振福楼入选有望,脸上忍不住露出兴奋:“不过话说回来,你作为评审团的一员,是不是也出于朋友情面,特意给我帮忙加分了?”

“哦不不,那我是做不到的!”弗莱尔听了这话连连摆手,立刻表情严肃解释道:“我们的评审流程是非常科学严谨的,并非一两个人的意见就能左右最终结果,即便我真想帮你也绕不开数据方面的筛选,所以你们振福楼如果真的入选,那也是实至名归!”

听了这话,志文脸上的笑容更是难以抑制,看来这些年来所做的一切都没有白费,他发自内心地为这座饱经沧桑的老楼感到自豪。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