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关将至,在张云升等人的促成下,一系列申遗预热活动开展起来。
上次的摄影大赛举办的就相当成功,不仅吸引来一大批本土文化爱好者,文保基金会也趁此机会将其影响力扩大许多,公募预计将会在下一财年取得不菲回报。
而对林洋来说,他作为一个业余玩票的,虽然没能在比赛里获得重要名次,但比起那些奖金和参展机会,自己收获的更多的则是过程中的成长,还有对家族一词更深的理解。
至此,调研组在本地的走访和修复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张老等人也需返回北京暂离龙岩一段时间。但这也并不是说专家组以后不会再来,毕竟土楼还无法保证完全能入选,他们回到社科院还要做大量的资料汇总工作,等这些东西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审批,至于之后究竟什么时候返回,届时还会做哪些事,都还有待商议。
而在张教授等人走前,他们也交代好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土楼翻修计划,如果不是急着回京述职,大家原本还打算继续对申遗列表里好几座土楼进行修缮。而这个工作也自然而然落到周波头上,作为本地住建部门官员,老周也有这个责任把他推行的利民工程扩展下去。
但就在一切有条不紊进行时,一个令人担忧的坏消息出现了。
事情要追溯到两年前就开始动工的一个水利工程,梅林镇北面五公里处有一条天然河,但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即便经常加固,其蓄洪量依然非常小,再加上平均海拔略高于镇中心,所以以往经常在台风过境期间泛滥成灾,倒灌毁坏农田无数。
是时水利局主打的一个方案就是开凿地下暗河到下游的一个水库,再把蓄洪水坝加固,整体工程跨度较大,预计三年才能内完工。但问题就在于,这三年期间那条河流将会完全改道消失,而本地的地下水容量也会随之大幅下降,甚至出现极大面积的空腔区。
眼看着测量值日渐向危险阈值靠拢,水利局方面也只能催赶工期,问题也就一直没得到实质性解决,只要早点把水坝修好,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直到初冬时分,连日的干旱再加上水坝项目迟迟未完工,有工程专家已经表示梅林镇的地下水位已经到了一个危险值,如果再得不到及时补充可能会有意外发生。在地面建筑日益增多的现代村镇聚落,岩层经不起负荷确实有可能出现局部塌陷,甚至大范围地面沉降。
只不过这种动辄几十亿方的缺水量,肯定不可能是一两个人为工程能解决的,大家只能祈祷能早点能有降水。谁知道一直等到冬至前后,始终天公不作美,强大的拉尼娜效益使得今年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都将度过旱冬,大量的地下水位缺口依然是悬在工程师心头的巨石。
眼看着即将过年,地方住建部门只好挨家挨户去提前做预警宣传,万一真遇到什么险情,也好有个应变准备。另一方面,龙岩的大部分乡镇上都是土楼林立,这些动辄几十上百年的古老建筑绝对经不起什么折腾,更别说是地基出现问题。
这天周波正在市里开会,之前建立的安全巡视小组忽然打来电话,噩耗随之传来。
“周主任,坏了坏了,梅林那边塌陷了!”
“什么?具体在哪塌陷了?有没有人员伤亡?”周波听了消息也是急得跳起来,急忙中断会议,并打算联络消防部门组织搜救工作。
“就在林岗村这边,目前情况还好,暂时没有人员受伤报告,只是出现农田塌陷,巡视小组正在挨家挨户查看统计,估计民居和土楼这边的问题也不大。”
听完汇报,周波悬着的心这才慢慢放下,只要暂时没有出现受伤和失踪情况,任何财产损失后续都可以慢慢补偿,即便是土楼倒了,也可以重新修建起来。
“行吧,你让组员们密切关注情况,我组织一个应急会议,下午马上过来。”
挂断电话,减灾办立刻启动应急预案,联合各部门处理好一切准备工作,不到两小时就有数十辆公务车停到村口,电视台的记者们也早早到了现场。
此时村口已经聚集了一大群民众,看样子都还在刚刚的灾害中惊魂未定。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灾害情况,纷纷给救灾组形容着塌陷发生时的情形。根据村民所说,塌陷时没有任何预兆,就只是附近几家农户听见巨大闷响,再到田里查看时就成了这样。
下午时分,当周波等部门领导抵达现场时,组员们已经收集完各方情报,总体灾情并没有预料中那样复杂。毕竟这次塌陷范围还算小,只有三四亩稻田出现不到两米的凹坑,而且林岗村由于位于山脚地形特殊,所以受灾情况也可控,应该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二次沉降。
而周波作为住建方面负责人,关注的主要还是周边民居,尤其是土楼有没有受到什么大的破坏。当消息汇总过来时,他还是觉得有必要对一些村民进行重新安置,因为地陷这种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往往比较难察觉,一般都是容易引发次生事故。等专业人员对周边土楼统一进行安全评估之后,再重新让村民搬回去住才是妥善处理方式。
果不其然,次日一早就有好几个危房报告送到住建局。周波等人再次来到林岗村,技术员就带着众人查看了好几处‘问题房屋’,即便路途遥远,这位身形走样的中年人还是坚持亲自去查看每一栋出现问题的民居里,确认了大部分隐患所在。
其实土楼由于其建筑材料特殊,有些地方出现细微裂缝也属于正常情况,大家几十上百年来都已习惯了,但在专业人士的测量下,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缝隙还是有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也不知是这些土楼年久失修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因为上次的塌陷让文图暴露出来,总之现在附近几公里内已经查出有至少四五栋土楼不再适宜居住,环境安全已经越过红线。
既然找出了问题,那就不可能再让村民们继续住下去,周波也立刻联系到镇政府领导,打算暂时让这些村民集中安置到镇上企业的闲置工人宿舍,等过段时间土楼修复好了再让他们搬回来住。其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隐患对于村民来讲早就见怪不怪,很多人对于这种大动干戈的方案还是心存不满,甚至坚持不肯搬离。而周波他们也只能利用赈灾资金,通过补贴的方式尽可能让村民自愿搬走,也不可能真的强行把他们拉出去。
村民们心里也知道政府的好意,更何况这也不是什么强制拆迁,是住建局主动帮忙修复老楼的安全隐患,再加上还有补贴可以拿,总体来讲还是件何乐而不为的好事。
不到一个星期,这边村民们是渐渐劝走了,周波却在工程承包方的问题上犯了难。因为在这次风险预估列表中,有两座土楼是早被张教授他们列入有可能申遗的候选名录里,而这些土楼按理说是归汪华他们管,平时也要有专业人士进行古法维护,更别说这种大范围修缮。
住建部门对风险住房修缮都是有统一标准的,如果真要精修就得大费周章,再加上眼看着就要到腊月份了,村民们也急着住回去,如果让大家挤在工人宿舍过年,群众怨言可想而知。而如果要按照最快速最实用的风险处理预案来办,肯定少不了用钢筋水泥加固,到时候就顾不得文物保护这头,总不能张教授他们前脚刚走,当地部门就立刻给人家坏了事,把好好一栋古建筑变成普通民居,于是这件事就彻底成了周波他们的两难选择。
在一众领导犯愁时,周波这才想起林志文,志文作为市建司的工程师,很早以前就和自己合作过不少民居改造项目,当初也正是他牵头改造了被评为危房的衍香楼,而前段时间他也曾全程跟进张教授翻修承启楼,按理说早就对古法维护这一套法子谙熟于心。
而在周波登门拜访后,他才知道自己实在没必要纠结那么久,早该来找志文帮忙。原来张教授他们临走前,早就把之前承启楼的模板图纸,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林志文。这就相当于只要找来一个符合行业规范的正经施工队,只需要照葫芦画瓢也能把活儿干得漂亮。在各项指标都完善的情况下,即便是精装修也能赶在过年之前让村民们搬回去住。
只不过依照志文的说法,这套模板现在还在进一步整理,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于其他样式的土楼,尤其是方形或六角形围楼,一些参数可能还需要慢慢研究才行。
“哎呀,这不巧了吗,林岗村那边的两座土楼就是环形的,和承启楼样式相仿,只是规模小了一大圈而已,肯定能用上!”
“这样吧,明天一早我先去现场看看情况,毕竟危房的改建还是要以保障安全为重,如果真的能适用这套模板,那我肯定鼎力相助。”
“那好,林师你也不必为难,如果模板真的不适用,我们也不会急着去改建,村民那边也会给他们找到更好的安置条件,让大家能开开心心过个好年。”
二人这样简单口头约定好,实际上心里已经暗自确定了这件事,一来是周波非常信任林志文过硬的技术,二来也是他对志文性格非常了解。
向来都乐于施助的志文,绝不会看着土楼被糊上水泥,更不会忍心村民们被迫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过年,他要是真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当年也不会自己花费那么多精力去翻修衍香楼,他简直是把这项事业看作自己的使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