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34章 模板的意义

出发考察前,志文再次度过了一个不眠夜。

他反复致电张教授,想知道留下的这些图纸是否真的能立刻投入实际应用中,也迫切希望自己能尽快投入到改造工程里。不过张老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只说一切都要根据实际考察结果,毕竟工程方面的一切预想方案都需要结合实际,没有什么所谓的万能图纸,之前在承启楼做的一切数据哪怕再细节,也不能直接套用到另一栋楼里。

“张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明白,您这份模板既然是从承启楼的具体施工进度里总结出来的,为什么它还是显得有些高度概括化?”

“林师,这个问题其实你比我更清楚答案,我们虽然是专程过来为土楼申遗做努力的,以后也会经常造访,但终归不会在龙岩滞留太长时间。目前登陆在册尚在使用的土楼总计有大大小小四千多座,这些楼都是当地人自发建设的,它们之中也有不少都和承启楼设计造型迥异,规模大小方面更是完全没有任何规范,所以我们当初创立这个模板的想法,就只是为了给本地人留下一份直观的目录而已。”

张教授这话不假,他们留下的所谓模板,其实也仅仅是一份总结性纲领,旨在为以后的土楼翻修提供思考和建议。所以那些当时使用的图纸数据都是具体放在承启楼的施工环节上,当然不可能被直接用于其他同类型土楼。他们临走前之所以要把这些东西交给林志文,也是想让志文通过更多实践,把这份目录一样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

“志文同志啊,你是干了建筑行业这么多年的,应该知道一份模板的意义决不在于让人照猫画虎。尤其是对于一些即将失传的技术来说,它承载的更多还是一种保留方式,毕竟土楼即便维护再完好,它终究有一天会崩塌,它们彻底消失在人们生活中也只会是时间问题。站在考古角度去看很多问题时,不得不显得有些残忍,所以我们创立具体模板,为的就是能给后人留下一份文档记录,哪怕他们永远不会按照上面的方式重新将其修筑起来,我们也要告诉后人,这些东西曾经有过各式各样的存在形态,并且技术还未流失。”

听完这番话,林志文忽然觉得醍醐灌顶,他现在才得知张老他们的真正用意。土楼模板的实用价值在现在来说还未开发全面,甚至随着时间推移还会日渐消弭。而将其中能提炼出来的古代技术具象化并存留下来,才是文保事业的核心关键。

至于现实意义,目前来看他要做的就是赶紧拿出一套能立刻落到实处的工程方案,能赶在过年之前,让林岗村那些被迫搬离的老乡们回到温馨的家里过个好年。

聊到最后,另外张教授还和志文寒暄了几句,让他自己多保重健康,以后的任务还很繁重,别这么快就被拖垮了。因为张老在这些年的接触中,已经很清楚志文的脾气,作为一个早已算不上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实际上早就过了为某件事投入百分百精力的年纪。而志文却总是在实际行动中不留余力,工作上力求完美的他几乎没怎么在意过自己的身体情况。

对志文来说,工作就是生命的一切,当年妻子之所以带着女儿离开,也是忍受不了他这种工作狂的性子。就好像这个人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一样,家庭里哪怕是出现再大的裂痕,他都很难发现,或者说很难去找到办法应对。而工作上的简直就是不停吹毛求疵给自己挑问题,一丁点不对劲就要完全推翻重来,这当然也是他作为高级工程师的职业习惯。妻子给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评价就是:看上去有无限大的责任心,实际上只会往自己的世界里退缩…

次日一早,还没怎么合眼的志文就立刻联系到周波,二人即刻出发前往两栋土楼。只是大概转了一圈,志文就表示这地方完全可以按照承启楼的经验,通过已有模板进行稍微修改,接下来只需施工便能搞定,大概工期也被志文预估到三个星期左右。

在张教授介绍下,志文很快联系到之前为图纸复原出过力的徐老,即便老人已经聋哑难以正常交流,但当志文提起要他帮忙修缮土楼,老人依然带着他厚厚的随身笔记册子前往了林岗村。照他自己的说法,只要是能为大家做些实事,当然可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此外,对于精修的额外费用,汪华则表示可以在文保基金会申请支取。毕竟住建局那边分拨的只有基本修缮款,想要达到张教授要求的效果,这个数目还是有些缺口的。而消息传到志彬那边时,他也直接大手一挥,当天中午就批复并且直接把款项打进施工队账户。也是后来汪华才知晓,这笔钱完全是志彬的个人捐赠,他并没有动用繁杂的基金会拨款程序。

有了各方支持,这两座本打算用钢筋水泥搪塞修补的土楼,也享受到了文物级别的古法修缮工序。而当住户们问起这么做是否显得有些奢侈时,志文则答道,事情本该这么做才对。

另外一边,解决了棘手问题的周波,也准备开始雇人维修那几座并不在申遗候补名单的土楼。面对这些原本就无望进入保护名录的老楼,周波的心理负担自然要少许多,他也是打算按照最普通的方式,找些泥瓦匠补齐缺漏,只要安全达标即可。

只不过当林志文得到消息后,他却第一时间赶紧叫停了施工,而且焦急的态度也让周波显得有些茫然。这几座楼明明没什么重大保护意义,看样子平时就没怎么经受养护,而且从时代来说也都是建国后修筑的,这种楼几乎遍地都是,为什么林志文还表现得如此着急?

这天志文急匆匆赶到隔壁工地,在见到工人们还只是在混合水泥砂浆,再仔细查看了土楼内部后,这才放下心来。看来楼里还没有进行正式施工,现在也只是在做一些准备工作。

“抱歉了,师傅们,这个工程暂时先停了吧,我去给周主任打声招呼。”

“林师,你怕是在开玩笑哦,这也是周主任叫我们来的,月底之前还要完工,咋能说停就停。”工头上来给他找了支烟,苦笑着说道:“我看你们工程队在隔壁搞得火热,大家都是住建局招来的人,怕不是林师想独吞?吃了肉连汤都不肯给我们分一口嘛?”

这话自然是说笑,龙岩这片地界的工头几乎都能认得林志文,也很清楚他的为人,人家堂堂一建工程师怎么可能为了这点散活儿不顾吃相。

“实在对不起,事先没有通知你们,我当时还不知道这边也要翻修。”说到这儿,志文也提出一个更尽人情的方案:“这样吧,你们先回去等消息,这栋楼还是要进行翻修的,只不过要换个方案,等我做好图纸之后,我还是会让周主任雇你们过来干活。”

就这样,本来干劲十足的一群工人这才悻悻离去,他们还不知道林志文这是唱哪一出。不到中午,志文就赶紧驱车赶到住建局发展办,把前因后果给周波讲清楚了。

原来志文是看中了这栋土楼的外形,这栋楼虽然年代很近,但其采用的却是五角井字交错结构,和大多数方形和原型土楼完全不同。其实在张教授的上报名录里,已经有几栋类似的土楼更有保护价值,但他们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出过这种结构的图纸模板。

所以志文像的就是用这栋楼作为练手的试点,看看能否通过张老他们留下的环形土楼模板,套作出一系列五角形土楼的翻修方案来。这对以后同类楼形的维护都会产生不小的借鉴意义,更何况志文现在已经明晰了制作模板的用处,他当然不能放弃这么好的机会。

在问清楚志文是否能在月底之前完工前,周波这边也不好轻易答复,他当然不能为了一个毫无头绪地试做图样而让工程延期。而志文思索良久,给出的也是肯定答复,这样二人才算是一拍即合,答应让志文去试试,而其中的额外花销则需要他自行解决。

其实在对周波点头之前,志文也在担忧自己是否能同时兼顾好几个工程项目。尤其是这种五角形的土楼样式,即便在土楼林立的龙岩地区,也算得上是很别致的存在。但想了想它的意义重大,志文也顾不得许多,当时就拍着胸脯保证月底一定完工。

不过想象归想象,真正做起来他才发现时间有多紧凑,志文白天在工地上指挥,晚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做图,单是分析这种复杂模板与张教授他们留下那些图纸的异同,就不是区区十天半个月能搞定的。于是在经历了两周多的繁重体力脑力双重劳累下,志文确实耗尽了他的精力,在一个中午直接倒在了施工现场。

还好队员们将他送医后,志文很快苏醒过来,他只是接连熬夜加上长时间不吃早餐导致的低血糖。虽然症状很常见,而严重程度却已不再适合去现场督工,医生的建议是居家休息几天。饶是如此,志文依然坚持每天至少去现场验收一次,绝对不能耽误了工期,更不能白白错过这次制图机会…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