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17章 力所能及

夜已深,酒瓶早已见底,屋子里没有暖气空调,哥俩却都脱下了外套。

酒度数不低,二人也几乎没动筷子,完全是一口一口地把这瓶酒干空了。哪怕是平日里讲话十分懂得拿捏分寸的志文,此时也开始直言不讳起来。不过他倒也没有直接指责志彬的错误,而是调侃起自己这些年其实早就走过同样的弯路。

“刚开始我也是只知道一味捐赠,觉得这些事只要资金到位,总能一步步好起来。不过随着调查的多了,实地探访的多了,后来又响应号召参加住建委的旧房翻新工作,才知道自己以前那些想法都不切实际。”志文摇了摇头,以一种自嘲的表情继续解释道:“我没什么其它本事,只是学了些建筑上的东西,所以现在心里没别的想法,就只是打算用毕生所学,让咱们以前住过的那些土楼暂时不会坍塌,最好是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

志文所说的‘活过来’当然不只是翻修几次这么简单,那是要在整个客家文化群体被时代承认的大前提下,让土楼里的人群和土楼本身引起更广泛关注,才有这个机会。

“但你还是捐了不少,直到现在都一直在这么做,这又何必呢?”志彬看了看老旧的出租屋,要不是这地方离他上班单位近,可能堂哥真会为了节省开支搬回土楼去住。

“哎,也是尽一点力所能及的责任吧,离婚之后反正就我一个人过日子,够花就行。”志文耸了耸肩,看着早已微醺的堂弟:“基金会成立后,你其实也没必要再捐太多进去。”

“但我这种身上就只是有些臭钱的人,岂不是只有捐赠这一条路子?”志彬开着玩笑,但他其实已经知道堂哥想说什么,这方面志彬其实比大多数人更敏锐:“我现在是真的有点后悔,当时没听你劝告,尽做了些没用的面子工程…”

“阿彬,你是有慧根的人,其实能承办这样一场活动,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不知道多少步了。如果换做那些暴发户老板,可能直到现在还在沾沾自喜。只不过这些事现在显得有点早,而你还能醒悟这么快,我也非常欣慰。”志文给二人倒上两杯醒酒茶,忽然说到活动前的那次谈话:“我走前还给你提起,咱们翻修衍香楼的报价,记得吗?”

志彬望着天花板上积灰的吊扇,似乎在回忆堂哥之前说的话:“好像有这么回事,不过当时我没耐心听完。而且我觉得,翻修那种老屋应该也花不了多少钱吧…”

“起初我也觉得不会怎么花钱,但事情往往都是不做不知道,行动了才懂难处。”志文说着,伸出拇指和食指:“八十多万,这还只是一栋土楼,而且不包括什么做旧装潢,仅仅解决了近几十年的使用安全问题,全加起来估计都得上百万了。”

这个报价确实让志彬惊讶不已,在他的印象中,当初就算是大型台风过境,振福楼也是找那些老泥瓦匠倒腾两天,顶多开个上百块的工价,换算到现在的物价也就万把块钱。只不过志彬并不清楚,正儿八经的修复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就连专业的志文亲自带队,当初也和汪华等人琢磨了很长时间。无论是修复的手法,用料的考究等等因素都无迹可寻,要系统性地去查找古籍,才能保证它的修复效果原汁原味。

“你应该也记得汪主任的统计数据,光咱们龙岩境内,大大小小土楼就有四千多座。虽然保养程度和年代各有不同,但它们今后总会出现各种老化情况,哪怕按照三分之一的修复率,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志文摇着头补充道:“说这些就是想让你搞清楚,要花销的地方实在多得很,每一笔钱都要精打细算,而且这事绝不可能仅靠几个公益项目就能搞定…”

这话不假,志彬也立刻听出了堂哥的言外之意,他一方面是敲打志彬,劝他以后别再搞这种没意义的开销。而志文这话最主要还是传达一个意思:再怎么节流都不如开源,如果基金会全靠公募来养活,以后迟早会有一天被各种项目的无底洞掏空。

哥俩后来聊到具体办法,按照志文的意思,任何公益就靠着‘力所能及’四个字保障活力,文保事业本身是很难有什么资金回笼手段的,一群热心老板无论再怎么苦苦支撑都走不长远。而力所能及指的就是发动起各界力量之长,比如志文自己,靠着工资难以提供多少捐赠金额,他就利用自己的学识,身体力行参加到旧屋改造项目里,通过专业知识去回馈公益。

就像志文这样,如果他的想法和行为能发散到更多行业,调动起更多人的积极性,很多项目花销就能完成从明到暗的转化,报价被方方面面分担出去,也属于是变相的开源了。

“其实刚才我说得也还不够详细,如果再具体一点,那就要说到你擅长的领域了。人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咱们分析了很多次的人口流失问题,其实也是文化衰落的一大重要症结,至于如何重新把人凝聚起来,就得你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出力才行。”

堂哥说完这话,志彬忽然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之前想不通的矛盾也渐渐有了眉目。他离开家乡二十多年,很难再追查大家离开的根本原因,也没有这个必要。但他可以利用自己积累的财富,去阻止进一步的人口流失,甚至把天南海北的老乡重新吸引聚集回来。

“看得出来,这些门道都是您从很多弯路里一次次总结出来的,如果今天没能登门拜访,指不定以后我还要吃多少亏。”志彬端起茶杯,以茶代酒恭恭敬敬站起身叹道:“文哥,今天您跟我说这么多,确实叫人茅塞顿开。”

志彬很罕见地用了‘您’这种尊称,他可能自己都没发觉这种变化,比起汪华那种大谈理论的状态,他明显更能接受志文这种更自然的交流方式。那并非什么技巧性的话术,而是一种从无数实践经验里提炼出的沟通状态,毕竟志彬这种性格就正擅长实事实办。

直至凌晨时分,兄弟二人还躺在床上聊个不停。而次日一早,志彬拜别堂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留在新加坡的表姐打一通电话。

他要清点自己能够支配的现有资金,并且立刻向国内回笼一波外汇,而这次就不再是之前那种捐赠基金会或者办沙龙的小打小闹,林志彬已经准备好好干一份大事业。

刚回国时他其实还在观望,打算经过至少一年多的市场考察之后,再准备投资办厂或者入手楼市股市。不过现在志彬已经有了明确目标,或者说是确立了投资方向。既然要吸纳更多人口回乡,那必然要想办法振兴老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类行业必须早早出手建立生产基础,比如联络上下游产业组织供应链等准备,都不是一两个月能处理妥当的。

而这时候,志彬之前在龙岩本地商会打下的交情就派上用场了。经过前段时间建立基金会和沙龙活动这么一闹,那些本地老板早就知道了有志彬这样一位海归富豪,现在都急着和他分享当地各产业的详细信息,并且打算请求注资合作。

一个月不到,志彬就从之前闹得满城风雨那种浮夸状态,变回了生意场上的沉稳老手。毕竟回来风光也风光够了,在经历了一系列活动和作秀之后,他现在已经完全投入到最实际的工作中,每天在全市各种厂房里穿梭考察,会见各行业老板,忙得不可开交。

汪华后来还好几次邀请他出席永定区的文保座谈会,但志彬都以公务繁忙推脱了,他似乎一夜间就消失在公众和官员们眼中。但只有志文清楚,堂弟确实从那晚的谈话里悟出了不少东西,他的身影并不适合经常出现在这类场合里,志彬这在用行动为文保事业创造价值。

志彬的决策是对的,福建是轻工业大省,上世纪末的无数个手工小作坊,无数个心怀创业梦想微小单元,造就了后来的制造业奇迹。

前前后后参观考察了上百家中小企业,志彬知道自己暂时没能力,也没有威望将它们进行整合。但过程中他也发现,几十年来从本地走出去的大厂已经转移重心各立门户。反倒是这些小厂家由于产业结构不发达等问题,吸纳的劳动力数量还更多。

既然整合会导致下岗潮,那完全可以试着反其道而行之,将一些不规整厂子的打散成为精细小作坊,让财富回归劳动者本身,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至于以后什么开发餐饮旅游,那都是要在大部分人认可了这场文化回归运动之后的事。

最近一段时间,志彬脑海里构筑出老家将来的样子,这片土地可能催生的力量其实远大于预想,重归故土与亲朋们的接触,已经让他逐渐明白了一些在海外很难悟得的道理。

人并不长期依托于特定文化,一个群体适应新环境只需一代人,那文化断层也就是一代人的事。但反过来,文化则是由生活勾勒出的群体记忆轮廓,只要人们能重新聚在一起,很多东西就不需要被刻意保护,自然而然会重生。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