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清城遗梦

第9章 果蔬盈香漫四季 鸠车竹马乐无羁

韩春生是一个身形高瘦、体格结实的庄稼汉子,古铜色的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浓眉下那双眼睛闪烁着质朴与勤劳的光芒。他的妻子刘乃英身形稍显瘦弱,一头乌黑的齐耳短发,脸上总带着温柔的笑容。

自从家里盖了新房,夫妻俩先用红砖为新房垒了一个小院,和老院的土坯院墙一样高。面对院前的大片空地,他们带着孩子们为它扎了篱笆。到了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夫妻俩就会在院子里忙碌起来,种上各种蔬菜。

孩子们对花花草草有着天然的喜爱。小清芬有着一张瓜子脸,笑起来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清芳和姐姐长相相似,却多了几分腼腆。她们看着父母忙碌的身影,便有样学样,带着两个弟弟,在窗前那片空地上热火朝天地开垦起来。四个孩子齐心协力,在新房和老房的小院里开辟出四个小花坛,种上茉莉、月季、凤仙花、山芋花、鸡冠花和扫帚苗等,满心期待着它们绽放的那一天。

麦秋时节,院外的几棵枣树上细碎的小花缀满枝头。那几株桃树,枝叶愈发葱郁,粉红色、深红色的鲜润桃子挂满枝头,把枝条都压弯了。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引得不少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满是觊觎。

过了麦收,整个院子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菜园中,瓜豆顺着架子肆意攀爬;花坛里,沉甸甸的花朵压得花枝微微颤动。清洋和清泽在篱笆旁种的甜杆,也悄悄秀出了红穗子。韩春红是马大奶的二闺女,她被小院里的美景吸引,带着半条庄的女孩子都跑来赏花。郭凡也带来一群男孩子在院子里嬉笑玩耍,热闹非凡。

这个大菜园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伙伴们玩累了、玩饿了,就顺手摘些黄瓜或西红柿。清脆的黄瓜咬上一口,汁水四溢;酸甜的西红柿吃上一个,瞬间解渴充饥,到了饭点,肚子也不觉得饿了。郭家两兄弟母亲早逝,父子三人相依为命,对他们来说,每天能在清洋家蹭吃蹭喝简直是莫大的享受。

菜园的篱笆经过夏秋两季雨水的冲刷,变得摇摇欲坠。每年秋收之后,韩春生便会带着几个孩子重新扎篱笆。一家人先把旧篱笆的秸秆拆除,捆好堆在凉灶旁当柴烧。春生拿着铁锨,用力地在原有位置挖出深沟,乃英和孩子们则在一旁挑选又粗又长的棒秸秆,分里外两层左右斜插在沟里,随后,大家一起把两侧的土回填,用脚踩实。这排棒秸秆被紧紧挤住,只算完成了扎篱笆的第一步。

接下来,四个孩子分别站在篱笆内外,双手紧紧握住一把又细又长的秫秸秆,贴在篱笆上。两个大人用踩瘪的秫秸秆捆住高粱秆,打成麻花结塞进篱笆中。第一层围栏扎好后还要竖直插上第二层棒秸秆,再用同样的方法捆扎第二层围栏,最后在空隙大的地方插上一些不成材的秫秸秆。篱笆上的秸秆长短不一,春生会抡起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干脆利落地把顶端修葺整齐。篱笆扎完了,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城堡的围墙,高大而雄伟。

菜园周围扎上篱笆有诸多好处。它既能通风,让作物在清新的空气中茁壮成长;又能防盗,小偷晚上爬篱笆,会发出声响,还容易被秸秆扎伤,这些都是砖墙没有的功能。当然篱笆也有缺点,每年要重新扎一次,否则冬天的北风会把旧篱笆吹得东倒西歪、四分五裂。

每年清明节前,大地还带着丝丝寒意,春生就会把菜窖填上,仔细地整平,再搂出一个个菜畦,这一亩地能搂出几十个菜畦。谷雨前后,天气回暖,夫妻俩从集市买回种子和地膜,开始种菜扣膜。别人家还在收拾院子,老韩家地膜下已悄悄冒出了小苗;别人家菜畦长出小苗时,老韩家的黄瓜、豆角都已挂纽。

入夏之后,阳光愈发炽热,老韩家几乎每天都能从菜园收获两大盆黄瓜、一大簸箕西红柿,还有不少茄子、辣椒。俗话说:“瓜菜半年粮,粮食不够菜来补。”乃英用黄瓜和西红柿炒自家鸡刚下的蛋,金黄的鸡蛋搭配翠绿的黄瓜、火红的西红柿,色泽诱人;再弄个辣椒烧茄子,香气扑鼻;洗一大盘黄瓜和青辣椒,蘸上自己做的黄豆酱。看着儿女们吃得狼吞虎咽,春生两口子觉得每天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过了白露,秋风渐起,凉意袭人。黄瓜和西红柿拉秧的时候,院里的丝瓜、山豆角和扁豆角花却开得正艳,瓜豆挂满了篱笆。院外坡下那些南瓜、冬瓜和倭瓜也开始成熟,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像一个个胖娃娃。春生这时又会种上一些小白菜、芹菜、水萝卜等作物,他总是闲不住,不让每一个菜畦闲着,像要把对生活的热爱都种进这土地里。

当辣椒成熟的时候,高高的秧子上挂满了辣椒。又大又红的柿子椒,又细又长的红线椒,子弹一样的满天星。别人可能不懂这些辣椒的区别,但乃英对它们的辣度和香度却一清二楚。十月秋收之后,阳光正好,乃英会把成熟的辣椒摘下来,放在院子里暴晒几天。随后用棉线把辣椒串起来,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什么时候吃就揪几个下来。成熟的辣椒摘下来,秧子还会继续开花结果,就像丝瓜、豆角一样,一茬接一茬源源不断。

春生总夸媳妇辣椒酱做得好。确实不假,乃英制作辣椒酱和辣椒油堪称一绝。每年寒露节前,麦子种完了,辣椒也迎来了丰收。乃英总会做上几十斤辣椒酱,留着过冬吃和走亲访友。她做辣椒酱很有讲究,通常会挑选新鲜饱满的红辣椒,再剥好几头大蒜,洗一些生姜,准备好白糖、盐和菜籽油。她先把新鲜的红辣椒洗净后,切成小丁,再剁成碎末,大蒜和生姜也要剁成碎末,放入一旁备用。然后用菜籽油炒辣椒末,锅里发出“滋滋”的声响,辣椒末在锅里不断翻滚。炒至辣椒冒泡时,加入姜末和蒜末,瞬间香气四溢,再加盐和白糖调味,如果有高度白酒,再点上一点,味道就更醇厚了。炒好的辣椒酱要趁热装入罐头瓶中,迅速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在阴凉处保存。这样的辣椒酱一直能吃到来年,她也会用同样的方法炒制几十斤西红柿酱,西红柿酱一般装在葡萄糖瓶子里,用橡胶塞密封好。

过年走亲访友之时,老韩家的亲戚都会品尝到乃英做的辣椒酱和西红柿酱。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冬天能吃到这样的稀罕物,简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寒冷的冬天,别人家能吃上白菜、咸菜已经不错了,但春生家不仅能吃到窖里的白菜、萝卜、菜花,还能吃到塑料棚里的芹菜、菠菜和香菜,以及自己储存的辣椒酱、西红柿酱,让乡亲们羡慕不已。

同样是那一年出生的孩子,比起清洋和清泽两兄弟,郭凡和郭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媳妇去世后,玉才这个朴实憨厚的庄稼汉,在亲戚朋友的周济下,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起来。两家仅隔一片盐碱滩,郭韩两家四兄弟从小就形影不离。乃英知道这两个没娘的孩子命苦,总留小哥俩在家里吃饭,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哥俩几乎每天都长在韩家。

那年春天,玉才劳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从田里回来。路过几个爱嚼舌根子的妇女身边,听到她们谈论自己儿子没出息,总去韩家讨饭吃,给人家当儿子。玉才听完,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冒了起来,回到家中,他黑着脸告诉俩孩子以后别再去韩家了。结果没过几天,晚饭熟了,却不见两个儿子回来。玉才心想,这俩小子一定又去韩家了。想到这里,他气冲冲地跨过盐碱滩,来到了春生家。

此时,大家正在吃饭。乃英焖了一锅山芋,香甜的山芋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里,贴的那一圈饽饽,外皮烤得金黄酥脆,还有两大盘黄豆芽熬咸菜。郭凡、郭成、长贵和一家人挤在炕桌旁,吃得正香。小郭凡正开心地夹着菜,抬头时恰巧看到父亲气冲冲地进了大门,他的脸色瞬间吓得煞白,拿着饽饽飞快地钻到堂屋门后,趁父亲进里屋时,悄悄地溜走了。小郭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抬头时,已见到怒气冲冲的父亲站在面前。他想起父亲提醒过自己不要到韩家蹭饭,看来今天要挨打了,小小的身体微微颤抖着。春生两口子看到玉才进了屋,连忙热情地招呼他一起吃点。

“老哥,以后别让俩孩子在你家吃饭了,我欠你们太多了!”玉才声音沙哑地说,随后便像拎小鸡一样提着郭成出了屋。到了大门外,他把郭成扔在大街上,然后从腰间抽出那条落满汗碱的皮带。

“我叫你不听我话!我叫你没出息!我叫你总去吃别人家的饭!”

每说一句,皮带就像雨点一样抽打到郭成那瘦小的身体上。郭成咬着嘴唇,小小的身体不断颤抖。全家人急忙跑了出来,春生一边叫着“你发什么疯!干嘛打孩子?”一边把玉才抱住,不让他再打孩子,乃英心疼地抱起了小郭成,清芬、长贵等几个孩子被吓得哭了起来。小郭成却紧咬着嘴唇,没哭出声,但嘴角已经咬出了血。

乃英看到孩子受到这样的毒打,心疼得哭了起来。“吃顿饭怎么了?是我让他留下来吃饭的,你应该打我不是打孩子!你要是把孩子打坏了,对得起他娘吗?”她抱着郭成,愤怒地骂着玉才。

郭玉才木木地站在一旁,没有吭声,他想起过世的老婆,心中一阵刺痛,默默地蹲了下来,双手捂着脸哭了起来。

乃英把郭成抱进了屋里,春生使劲地把玉才拽进了屋。那天晚上,乃英把六个孩子领到外屋锅台上去吃饭,玉才和春生坐在里屋的炕桌旁,喝了半斤多的酒。借着酒劲,玉才把心里的苦一股脑地倒了出来,说到伤心处一把鼻涕一把泪。这些年,独自拉扯两个孩子,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夜深了,月光洒向大地,给万物披上一层银纱。玉才跨过那片盐碱地,把熟睡的郭成背回了家。郭凡一直战战兢兢地等在屋里,看到父亲背着弟弟回来,他一句话也不敢说。郭玉才看了一眼郭凡,沉默地烧了水,给俩孩子擦洗了一通。当孩子睡下后,他又把孩子的衣服洗干净,搭在院里的铁条上,然后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爬上了自家的土炕。

1984年5月的一个深夜,漆黑的夜幕如一块厚重的黑布,沉甸甸地压在申城上空。突然,一阵剧烈的摇晃打破了夜的宁静。大街上,人们惊慌失措地奔跑着,呼喊声、哭叫声交织在一起。人民广场上,无数人聚集于此,大家衣衫不整,脸上惊魂未定。

在四高台这个小村子,当第一波震动来临时,巨烈的震颤让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春生猛地惊醒,他赶紧推醒还在睡梦中的乃英,大声喊道:“快起来,地震了!”乃英吓得猛得坐了起来。

当第二波摇动来袭时,屋内的桌椅板凳开始晃动起来,窗户上的玻璃也发出嗡嗡的声响。有过唐山大地震的经历,春生一把薅起身边的两个儿子向外冲,向还没反应过来的乃英喊道:“快去!把闺女叫起来!”

一家人跑到大街上,看到很多乡亲也跑了出来。春生和乃英一起轻声地哄着孩子,心中的担忧并没有表现出来。

尽管这场地震在当时报道得极其简单,但因为有前些年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加之又是鼠年,民间传言鼠年容易闹灾,因此人心惶惶。在大蒲洼这个地方,人们议论纷纷,传言夏天还要发生一场大地震,尤其在四高台,全村都是紧张的气氛。

今年夏天,大蒲洼集市热闹非凡。塑料布和冷布摊位前挤满了人,大家都在抢购这些搭建防震棚的必备材料。春生站在集市中,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也挤了进去,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为家人搭建一个坚固的防震棚。

防震棚的构造其实很简单。有人搭成三角形,像一个大帐篷;有人搭成长方体,规规矩矩;而手艺好的人则会搭成拱形,类似于田地里看青用的窝棚。

回到家后,春生立刻开始准备材料。他找出几根四米长的大竹篙,竹篙轻便结实,是搭建骨架的最佳选择。他又找来一些木棒、竹竿和木板,准备用来制作铺板。乃英在一旁帮忙整理。

搭建防震棚的过程并不轻松。春生先在地上按长方形挖了六个坑,然后将竹篙一根根植入坑中,作为柱子,并用木棒和铁丝将其固定扎牢。再用竹竿和木板搭成平板当床铺,每搭一层都要检查是否牢固。清洋和清泽也在一旁帮忙,尽管年纪小,但他俩也想为建设这个“小新房”出一份力。

骨架搭好后,春生用细竹竿对骨架进行加固,又用竹片搭了个弧形顶棚,最后把塑料布罩在外面,用钉子固定在木条上,还在头和脚的位置用冷布做了帘子。经过几天的努力,一个三层的长方形防震棚终于搭建完成。

春生看着眼前这座防震棚,心想一旦房子被震坏,他和妻子就睡在下层,两个女儿睡在中间,两个儿子睡在上面。然而,这个计划很快就落空了。

防震棚搭好的当天晚上,郭家两兄弟就抱着小枕头来了。郭凡和郭成站在门口,眼巴巴地看着清洋和清泽,郭凡小声问道:“我们能和你们一起睡在防震棚里吗?”清洋和清泽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于是,郭凡和郭成睡在了底层,清洋和清泽睡在了中间。

第二天,小二丫蹦蹦跳跳地来到春生家。当看到这个防震棚,她很是好奇,在里面玩了半天,一会儿摸摸塑料布,一会儿看看铺板,嘴里还不停地嘟囔:“这个房子真好玩!”当天晚上,她就抱着枕头和毛巾被,睡在了最上层。

五个孩子躺在防震棚里,透过塑料布看着圆圆的月亮。那月亮像一个大银盘,洒下清冷的光辉。周围草窠中昆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远处的蝉鸣和蛙声交织成一曲夏夜的交响乐。孩子们兴奋不已,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这些小家伙每次闹到半夜,乃英就会出来双手叉腰、佯装生气地说:“你们这几个小调皮,再说话就不让住这里了!”此时,孩子们乖乖地闭上了嘴巴,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

那年夏天,雨水不多,伏天也不热。防震棚里的五个孩子享受着集体野营的乐趣。他们在里面嬉笑玩耍,惬意极了。只有在雨夜,雨滴打在塑料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孩子们才会被大人叫回屋里睡觉。

立秋刚过,天气就转凉了,地震的传言也渐渐平息,村子里的防震棚先后被拆掉了,春生家的防震棚拆得最晚,因为几个小伙伴总是恳求着不要拆,小二丫甚至为此还哭了一鼻子。

秋天到了,韩春生最终还是拆掉了防震棚。这几个孩子也即将步入校园,开启他们新的生活。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