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武侠小说 > 我只是个道士

第二章 道长,我来住宿

一个月前的那次心疾发作,王墨靠着观“道德”衍生的一缕奇异气息顺利度过。

之后一个月,王墨埋头研读“道德经”,欲要再次进入那种玄而又玄的境界,然而无论他读了多少遍,正读反读,网上阅读,寻找其他印版诵读,甚至将全篇背了下来,都没有任何效果,王墨对此百思不解。

在这一个月间,心疾发作时那缕奇妙的气息仍在修复血热之气造成的破坏,但王墨能感觉到效果在明显的减弱,直至第四次发作后完全消耗殆尽。

在无尽绝望中本已心死,却忽见希望的王墨怎么可能甘心放弃,感受着气息消失的最后一天,他决定摒弃杂念,再次尝试。

“道可道,非常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遍诵读下来,王墨难以沉淀心神,不仅没有在经文中沉静下来,反而越发烦躁,心中血热之气此时再次发作,这才又在早上晕了过去。

“为什么就是没有作用呢,到底是哪里不对。难道这本经书只能有一次效果吗?“王墨轻叹,心思沉重,原本燃起的希望仿若风中烛火摇摇欲坠。

“呼啦啦…”夜风吹起窗帘,王墨感到一阵冷意打了个哆嗦,低头才发现自己身上全是汗液,头发也湿漉漉的耷拉在侧脸,突然想起刚刚那个应该是小偷的人被自己吓到,他哑然一笑,可想自己现在的形象有多糟糕。

王墨收敛了心思,起身准备换身干净的衣服,低头时发现一本书落在自己的脚边,才想起来自己正是被一个东西砸醒的。

王墨捡起地上的书,封面的名字赫然又是一本道教经典—

“清静经”。

王墨看着封面,心中灵光一闪,萌生出了一个新的念头:“道德经没有效果,换一本经书会不会有用呢?”

想到这里,王墨快速擦干身上的汗液,换了一身衣服,随即端正姿势,打开了这本经书。这本书似乎不是印刷本,所书为行楷字体,颇有些潦草,王墨看着略有些吃力,不得不上网查找原文来辨认。

在全部看完一遍后,他开始认真诵读这本意外而来的经书,“…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而欲牵之…”

王墨突然有了些明悟,“我的心疾,会不会本就是心中杂念和欲望导致的,之所以每次心思纷乱的时候容易发作,正应了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而一个月前那次读道德,则是应了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真清净矣的道理。而我治好心疾的办法,就是修心!”王墨顿时有茅塞顿开之感。

“可是…我又该如何去修炼呢。”王墨盯着经文,咬着下唇思考。

这时,一段写在书页最下行的小字映入眼帘—“三清山三清观”,这正是江省中有名的一座道观,近日也是受到了这“送经人”的光顾。

王墨见字眼前一亮,一个想法跃然脑中。

“我自己不懂怎么修炼,那些道观说不定有修炼之法,不说那些虚无缥缈的修真成仙,只要能让我去除杂念,也许心疾就有治好的希望!”

想到这里王墨心中激动起来,打定主意第二天天一亮就收拾东西出发前往三清观,看能不能有所收获。

兴奋过后,王墨准备继续诵读经文,但浑身发软,眼前出现了一片雪花,一股严重的虚弱感深入到了骨子里,几天没有休息好的后遗症显露了出来。

王墨起身走向卫生间,望着镜子里的自己:镜中一个消瘦的男人难掩疲惫,还未干透的头发乱糟糟的耷拉着,胡子拉碴,比起刚刚苍白的脸色恢复了些颜色,五官俊朗立体,若不是看着消瘦虚弱,模样完全可以说是俊朗帅气。

这段时间为了再次生发出那种奇异气息,王墨不断全神贯注地尝试,着实是心神俱疲。王墨索性不再强打精神继续读经,简单收拾了一下后便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晨光驱散阴霾,灿烂的朝霞铺满整个天空,让人一早便感到活力和希望。

王墨这一觉睡得很香,是这些年难得的一次好觉。

醒来后感觉神清目明,身上的虚弱基本褪去,王墨心情也不由得愉悦起来,边整理行装边给奶奶打了个电话:“奶奶,我们公司安排我去出差,这周末就不回来啦。

你好好注意身体,我看天气预报这几天天气有变化,你可别感冒了。

前两天给你买的那只鸡你别等我了,赶紧吃了吧,别放坏啦...

我这几天身体好多了,没有发病,估计是那个老中医的药发挥作用了,你就放心吧...

什么,你看到了一些奇怪的灰气?是不是谁家在烧纸啊…”

王墨收拾着一些生活用品,准备到三清观借住几天,也许道观的环境能帮他进入那种玄妙的状态。

跟奶奶交代清楚后,王墨犹豫了一会,又拨通了另一个电话:“明叔叔,嗯,是我。这次给您打电话还是想跟您请个假...”

这个明叔叔是王墨公司的副总,名叫章铭明,是王墨父亲的好友,据说小时候还跟他定了娃娃亲,在王墨父母失踪后对他十分照顾。

由于王墨大学毕业后由于时常要请假,待了两个公司都没法接受他频繁的请假与他解除了劳动关系。

章铭明知道后,主动找到王墨,在公司给他提供了一份自由度高的闲职,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工资比较低,但对于王墨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了。

“哦,又不舒服了吗,要不要叔叔给张医生打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道温和醇厚的男声,张医生是桂城市人民医院的心脏科副主任,跟章铭明关系很好,也是这些年来唯一还在研究王墨病情的医生。

“不用啦明叔,我这次请假是找到了个还不错的老中医,上次给我开了一副药有点效果,这次去他的住所找他。”王墨又搬出了对奶奶一样的说辞。

“真的找到能治这个病的医生了吗?那需不需要我跟你一起过去拜访一下?”听到王墨的情况似乎在这个医生的帮助下有所好转,电话那头的声音明显有些欣喜。

“明叔叔,那个老中医也没有说有十足把握,我这次过去就是让他给我再检查检查,就不麻烦您一起啦,您今天下午不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会,我自己过去就行,嗯嗯,谢谢明叔,那您忙。”

王墨连忙推辞章铭明的陪同,心中却是泛起暖意,哪怕自己临渊行走,世上依然有人帮他照亮前行的路。

挂了电话,王墨背上双肩包搭上前往三清山的大巴。

三清山位于江省玉市与德市交界,据传其中三清分别列坐三座主峰,也有传说丹鼎派的创始人抱朴子葛洪在三清山开宗立派。

作为道教名山,其上的三清观,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前殿供奉道教三位尊神——清微天玉清境元始天尊,居中位,手执混元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混沌状态时的无极;

禹余天上清境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左侧位,手执如意之象,或半黑半白的“阴阳镜”,象征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

大赤天太清境道德天尊,居元始天尊右侧位,手执羽扇,象征由太极分化出的天地或阴阳“两仪”。

但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今天却有部队在山下驻扎,进山之前要出示证件,还有人被拦在入口外不允许进山。

王墨出示了身份证做了登记,还签了一份进山不乱跑的承诺函,才被允许进了山。

山间人迹稀松,虽说不是旅游旺季,但游客少的出乎王墨的意料。

三清山似乎在有意的控制人流量。

虽然大门外的盘查让王墨心中奇怪,但一路风景秀丽,惠风和畅,王墨渐渐将疑惑抛在脑后。

王墨在前殿认真拜谒了三位尊神后找到了值守道士,从包里拿出了那本“清静经”,向道士递去。

“道长,你看看这本经书是你们观里的么?”

值守道士大概三十多岁,戴着眼镜,穿着深褐色的道袍,透着点绿色。

他见到经书凝神一看,讶道:“这是…这不是祝师叔祖亲手抄录的那本清静经吗?”

道士接过经书,仔细端详着,疑惑道:“我记得这本经书几天前被偷走了呀,而且小偷还洗劫了我们殿里的功德箱,这位先生,您这是哪来的?”

王墨闻言眨了眨眼,立刻摆手,“功德箱?那我不清楚啊,我只是捡到这本经书,看到上面有你们宫的落款,正好打算过来旅游,就给带过来了…”

“先生不用紧张,我们观里是有监控的,那个小偷的样貌早就找到了,我们还报了警。您归还的这本经书,是本观数百年前一位师祖当年亲手誊抄的,对于我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本经书。”值守道士见王墨模样,知道他误会了,向王墨解释到。

“这本经书对本观来说颇为重要,贫道在此代表本观感谢这位先生的归还。请您留下姓名,一会我让弟子为您做一套香火牌位放入侧殿中供奉。”

这时,从王墨与值守道士身后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王墨听闻转过身来,只见一个身穿紫黑道袍的老道士向他们走来。

老道士年约古稀,高一米七左右,身形干瘦,白眉白须,眼神有些混浊,一双眼睛笑眯眯的,显得颇为慈祥,对着王墨点了点头。

王墨摇头道,“不用不用,不过举手之劳,这怎么好意思。”

王墨停顿了一下,“不过...倒确实有件事想麻烦贵观。敢问大师如何称呼?”

“老道守中,可不敢称大师。不知先生贵姓?有什么事不妨直说。”守中打了个稽首。

“守中道长好,我免贵姓王。是这样的,我从小心脏...心思比较杂,经常会觉得静不下心,注意力难以集中,时不时心烦意乱,夜不能寐,之前在家读了一次《道德经》后发现能消除一些心中杂念,但时间久了效果就越来越差。

正巧前两天捡到贵观的这本《清静经》,忍不住读了一遍,发现对舒缓我的烦躁有所作用,但其中许多经意难以理解,包括之前读其他经书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这次来到贵观,一是归还这本经书,二也是也打扰各位大师,想在这里暂住一些时日,学习一些道经修养一下心境。”

王墨本想直说自己心脏有问题,但担心守中等人拒绝他的来意,便换了一套说辞。

不等守中回复,王墨又道:“借住期间的费用我自己会承担,我还会额外捐赠一些香火钱,还请两位大师帮帮忙。”

“哦,王先生,本观已经不收香客住宿了。”

值守道士不假思索,直接拒绝。

“无量天尊,这个忙,贫道帮了。”中年道士刚开完口,便被守中打断。

“师叔祖?你在后山待久了恐怕不知道,我们观里已经严令禁止外人进入后山。”中年道士瞪大眼睛,严正道。

“清平小师侄,这件事你不用管了,我会去和方丈沟通的。”王墨在旁看着老道士摆了摆手便定下了这件事,出乎意料的顺利,没多想正要感谢守中,老道人却又打断了他。

“不过…”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