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南宫影在龙椅上坐定之后,御台之下,所有的臣子立刻跪拜下来。
而唐不器只是身体微微前倾。
“众位爱卿,平身。”南宫影抬手说道。
所有的臣子此时都缓缓站起了身。
而南宫影还没有说话的时候,文国番后面的一名明显也是翰林院的文臣善宇立刻站出来一个身位。
“启禀陛下,镇国大将军此次战事归来,功勋卓著,权威朝野,不知应当如何封赏?”
这善宇看起来是在给唐不器邀功,实际上是在提醒南宫影,如今唐不器已经没有了封赏的余地了。
毕竟镇国大将军已经是所有武将到顶了。
这可是唯一一个律历规定拥有朝圣不跪特权的官位。
上一个得到镇国大将军的官职后没多久就告老还乡了。
虽然唐不器还年轻,但要是继续这样风头无两,恐怕对政权有威胁。
“嗯,说的也是,唐爱卿,你想要什么封赏?”
但是南宫影像是完全没有听出来善宇的暗示一样,直接开口问向唐不器。
毕竟王位已经废除,现在只有齐王和鲁王两个赋闲的。
在正式的朝廷名录里已经没有王位一说了。
“我觉得,不如就请陛下赏赐一个座椅给我吧。”
“啊?”
其他文臣听到唐不器这样说反而有些不知所措了。
南宫影点头:“来,赐座。”
随后,一名太监端着和南宫影座下差不多的椅子来到唐不器身后。
唐不器随即向后一倒,安安稳稳地坐了下去。
如此,所有文臣再也不敢吱声。
因为这椅子,明显就是另一把龙椅!
只是南宫影的龙椅是五爪金龙,唐不器的则是四爪。
这还不明显吗?
“今日早朝前,还有哪位爱卿有话要说?”南宫影笑着说道。
开玩笑,这哪里还有人敢说话。
所有文臣噤若寒蝉,所有武将神情惬意。
毕竟唐不器代表的可是武将一方。
这个时候,唐不器发现,不知不觉,朝堂上似乎文臣已经缺少了主心骨。
像翰林院和六部这样的部门组织,都是各自为政,但武将却一直都是一脉相承。
于是唐不器坐在四爪龙椅上说道:“陛下,以臣看,科举制度的落实已经迫在眉睫。”
唐不器现在想要找到一个跟自己合拍的人,来管着这一帮文臣。
“翰林院文国番何在?你来回答镇国大将军的这个提案。”南宫影悄悄扬起了小脑袋。
仿佛是在告诉唐不器,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里,南宫影自己可没有干瞪眼。
唐不器饶有兴致地把椅子一转,和南宫影一起看向文国番。
“是,陛下。”文国番赶紧站出来,先是对着南宫影鞠躬,然后又转向唐不器鞠躬。
南宫影的举动在他看来很好读懂,只需要把唐不器当成一个摄政王就行了。
所以要给予唐不器和南宫影一样的尊敬才行。
“回禀陛下,镇国大将军,我们翰林院已经主持了一次乡试,不日便会举行会试。”
唐不器一听就知道,这是自己给南宫影说科举蓝图时说出来的名字。
没想到唐不器一直以为不太会记住这些东西的南宫影竟然记住了。
甚至在唐不器不在的这段时间里已经开始了实施。
唐不器好奇地问道:“参加考试都是些什么人?”
“不设限,只要想考,什么人都可以。”文国番向唐不器说道。
“不错……”唐不器笑道:“那一会儿把乡试的考卷给我府里送上一份。”
“是。”文国番恭敬地说道:“会试的考卷已经出了,退朝后翰林院会一并送出。”
“不行。”唐不器一听会试卷子要送出翰林院,立刻严肃起来。
文国番一愣,他的目的本来就是想要讨好唐不器。
当唐不器索要乡试试卷的一瞬间,他就已经想好了,把会试的卷子也一起送给唐不器过目。
唐不器看着有些不解的文国番说道:“科举考试,乃是大乾王朝选吧国家栋梁的重要事项,这卷子在开封之前必须要存放在翰林院由专人看管。”
“哪怕是陛下要看,都不能因此拆了试卷!”唐不器在这一方面是非常看重的:“你可以偷偷告诉我题目是什么,但试卷要是发现封页有瑕疵,必须立刻换一套试卷。”
“这才能保证科举的公平公正。”唐不器说道:“退朝之后我会专门来翰林院检查试卷密封是否完好的。”
唐不器这一连串说下来,让文国番脑袋都要炸了。
密封?
哪里有密封啊。
文国番都没想过,还要把自己出的卷子密封。
“嗯……唐爱卿,这要求是否过于苛刻?”
就连南宫影都忍不住吐槽起来。
“不,陛下,这很重要,你相信我。”
然而在这方面,唐不器是很坚持的。
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只要在不公开的地方,就会有强权富贵的黑暗腐败产生。
在唐不器的观点里,乡试的那种全天下都可以参加的考试,几乎就等于小学的入学考试。
但会试可就等于高考了。
毕竟会试结束,就得到了面朝圣上的机会。
而殿试就等于公务员面试。
而殿试题目都是现场出的,几乎没有弄虚作假的机会。
所以保密性最重要的就是会试。
唐不器突然庆幸自己问了这么一句。
随后,他抬头盯着文国番的眼睛说道:“文大人,如果你的会试试卷没有密封,那就要重新出题。”
“可是……”文国番明显不想重新出题,天知道他为了这个会试的题目掉了多少头发:“可是我们没有密封的手段啊。”
“我有,我把工匠借给你。”唐不器斩钉截铁的说道。
“可是现在,现在出题来不及了。”文国番为难的说道。
唐不器笑了:“没事,我可以来出题,这一次就算给你们翰林院打个样。”
武将给翰林院出题。
所有的文官脸色都难看了起来,不少翰林院的官员更是暗自把拳头捏紧了。
如果把这件事摆在台面上来,那可就是狠狠打了所有大乾文官的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