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史,鸿门。
鸿门位于骊山背部,临着渭河,地处潼关通往咸阳之要道,鸿门前横着一里长的峭塬。
其中间像刀劈似地断为两半,南北洞开,从远处望去,此地好像犹如城门。
故称为,鸿门。
今日的鸿门前所未有的热闹,五国之联军在鸿门驻扎,营寨铺天盖地。
大楚上将军项羽设宴,宴请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赵王武臣、燕王韩广,以及沛公刘邦。
每一个人皆当世英豪,都为推翻暴秦出过大力。
鸿门内,仪仗队分列两侧,旗帜招展好不威风,韩信、陈平站在偏僻的角落正窃窃私语。
陈平低声道:“今日沛公将来鸿门赴宴,上将军喜怒不定,恐怕沛公吉凶难料啊。”
韩信自从与明远一别后,已经打定主意等项羽入了咸阳,他就去追随明远。
对刘邦韩信并没有什么感情,闻言道:“陈先生不是说,沛公送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往四王处,有四王在,上将军不会动手的。”
陈平苦笑了一声,道:“韩兄真不知道四王的德行?收了钱不办事的时候还少么?”
陈平担忧刘邦,不过主动权在项羽手里,陈平光担心却用不上劲。
见他忧心忡忡,韩信宽慰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沛公身边的贤能会为他谋划,陈先生与我静观其变就好。”
顿了顿韩信不禁道:“沛公敢来鸿门,的确是出乎我意料,沛公真英雄也!”
换韩信站在刘邦的位置上,恐怕不敢来鸿门赴宴,将自己的命交给项羽。
陈平心有所感地点了点头,道:“这正是项公与其他大王不同的地方,将来能与上将军一决高下者,非沛公莫属。”
韩信笑而不语,在他心中,还有一人可以与项羽、刘邦比肩,那人已经渡过了黄河,踏上了返回辽西之路。
咚!咚!咚!
擂鼓声忽然响起,陈平、韩信朝着鸿门外张望,就见一支人马风尘仆仆而来。
这支人马正是刘邦,与他一起到鸿门的还有张良、叔孙通,以及樊哙、纪信、夏侯婴、灌婴四将。
其余随从约莫百人,到了鸿门后刘邦翻身下马,往其中一看,就见到了高人一头的项羽。
他们自从彭城分别后,已经快两年多未见,如今物是人非,皆身居高位。
刘邦下马后仅仅停留了片刻,便快步向项羽与诸王走去,口中高声喊道。
“刘邦拜见大楚上将军,拜见诸位大王!请恕刘邦事务繁忙,没有第一时间来鸿门之过。”
恭敬、礼数周到,姿态很低,这是刘邦给众人的第一印象。
项羽暗暗点头,道:“沛公不必自责,吾听说咸阳闹了匪寇,匪寇都清剿了?”
刘邦面含微笑,恭敬地说道:“禀上将军,咸阳匪寇已经清剿,就等上将军入咸阳。”
一旁的燕王韩广调侃刘邦,道:“沛公啊,这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你该懂得,将士们跟随你吃了多少苦?该给的甜头就给一些。”
燕王韩广认为刘邦嘴里的“匪寇”,实则是忍不住烧杀抢掠的兵丁,是刘邦的手下。
这一点在燕军中也很常见,入关后基本每天都有联军中各国的将士,抢掠百姓的消息。
范增为此上书项羽,希望项羽能管束联军,和刘邦一样善待关中百姓。
项羽嘴上答应得很好,却不落实,仅对诸王说了一次,希望他们能严肃军纪,不可伤及百姓。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第一批抢掠百姓的人没有得到严惩,后续联军里,包括楚军越来越过分,简直成了匪兵。
齐王田儋哈哈地笑了,为刘邦解围:“燕王,沛公宅心仁厚见不得匪寇横行,你就别妄自揣测了。”
刘邦送的金银珠宝起了作用,至少四王对刘邦的态度都很亲善,或是调侃或是解围,让气氛融洽了不少。
众人寒暄了片刻,跟随项羽入鸿门内,赴项羽准备好的宴席。
这场宴席汇聚了当今天下大半的英豪,注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羽居于主位,两侧分别是齐王、魏王,以及燕王、赵王。
联军的将士,以及今天的主角刘邦坐在下手边,从座席上,就能看出联军里众人的地位。
项羽挥挥手,命乐师奏乐,然后说道:“吾与沛公一别两年多,当初你我离开彭城的时候,未曾想到能这么快灭了暴秦,拯救天下黎民。”
刘邦腰板挺得笔直,闻言道:“上将军所言极是,您率领联军解巨鹿之围,天下震动,当时我兵阻峣关,如果没有上将军以弱胜强,恐怕会被秦军抄了后路,死无全尸。”
齐王田儋与魏王魏咎互相对视一眼,笑而未语,刘邦当真惧怕项羽到了极致。
不只给他们送礼,还在宴席上处处示弱,这一番话都快将项羽吹捧成神人了。
项羽眉宇间流露出骄傲之色,他举起酒杯,高声道:“巨鹿之战的确是吾的得意之作,这天下间领兵者,吾项羽以勇力著称,吾统兵冲锋陷阵,无人能挡,不过……”
项羽话锋一转,道:“现在还存于世上的,能被吾看在眼里的将帅,能与吾一决高下的,还有四个半。”
四个半?
刘邦心生好奇,道:“请上将军解惑,人如何能称为半个?难道是如孙膑那样有残疾的奇才?”
项羽仰面而笑,道:“容吾一一道来,这第一个人是秦九原郡郡守蒙恬,北击匈奴开疆拓土,蒙恬善于稳扎稳打,以堂堂正正的兵道胜人,他手中尚有雄兵十万,如果不是匈奴的冒顿单于从漠北来攻,牵扯了他,我等没那么容易入函谷关。”
蒙恬驻守的九原郡现在就成了一处没人愿意搭理的硬骨头,去打他得不偿失。
赵王武臣点了点头,赞道:“蒙恬的确是前秦遗留下来的少有的大将,前些日子有战报传来,他在九原郡又挫败了一次匈奴,真英雄也。”
众人兴致勃勃听项羽点评,项羽又道:“这第二个人诸位都熟悉,乃秦辽西郡郡守——明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