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作其他人,在这种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肯定不敢单独去见扶苏。
谁也不知道,他会为了皇位做出什么事情来。
不过莫羽不一样。
且不说他本身就是一个武艺超群之人,单单是手中的加特林。
就足以让一般的刺客望而却步了!
所以众多幕僚还是没有拗过莫羽,他让人给扶苏递了个拜帖,邀约莫羽,明天一块去郊外视察民情。
殊不知,接到这一份拜帖的扶苏,差点直接拔剑自刎!
“他要动手了!他终究还是要对我动手了!没想到我们两个兄弟一场,最终竟然会落得如此境地!”
抱着这一份拜帖的扶苏,痛哭流涕,站都站不稳!
在他看来,这分明就是死神的邀请函啊!
按照传统的礼数,就算是他们这些公子前往探查民情的时候,也需要提前布局。
不说黄土铺道沐浴焚香,那些村民们也至少得提前收拾一下,省得惊扰到他们这些贵人。
扶苏从来不喜欢扰民,所以一般他去郊外的时候都是微服私访,看到贫穷的人家还会给他们留一些钱财。
现如今什么准备都没有,这是扶苏的作风,但绝对不是莫羽那个纨绔子的作风!
在扶苏的眼中,这肯定是因为莫羽想要对自己动手。
所以才会单独约他出去。
“公子不必惊慌,现如今莫羽在争夺皇位上占据了优势,他要是想对您出手的话,恐怕不会等到现在了,明天约您见面,一定是有其他事情,到时候太子态度温和一些,想来不会有什么事端的。”
一旁的管休看到他痛哭流涕的样子,出言宽慰道。
听他这么一说,扶苏才停止了哭泣,找到了自己的几个王妃和孩子,开始给他们交代后事。
第二天一大早,他穿着华丽的衣服毅然来到了城门口。
今天就算是死,他要死得体面一些。
过了一会,莫羽按照约定的时间也来到了门口,看到他之后,扶苏顿时呆住了。
只见莫羽一身灰布短袍打扮,头上戴了一顶草帽,看起来就像是外出务农的老百姓一样!
“咱们今天是外出体察民情,兄长为何身穿一身华服,怕是有些不妥吧?”
莫羽一脸疑惑地问道。
在他的印象中,这个兄长虽然迂腐了一些,但是对老百姓确实非常好。
平日里也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为了避免让普通百姓产生攀比之心,他外出的时候一般都是选择褐衣。
听到莫羽这么说,扶苏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羞愧之色。
“还请稍等片刻,我回去换身衣服就来。”
扶苏打死也想不到,有朝一日竟然轮到莫羽来提醒自己,在百姓面前不要过分铺张!
以往的时候说这番话的,可是他自己啊!
两人行走在田间阡陌,看着田地间忙忙碌碌的老百姓们,扶苏心中不由得一阵感慨。
之前的时候他总听身边的人说,父皇是何等暴政,百姓是何等民不聊生。
如今,来到田野之中一看,到处都是农忙的景象。
幼小的孩童在田间捉蛐蛐,在河水中摸鱼逮虾摘莲蓬,年老的人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乘凉话家常,一副祥和的乡间景象!
“兄长可看出来,现在的咸阳城郊外,和你当时走的时候有何不同吗?”
一旁的莫羽突然开口问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这时,因为正准备上学堂的小孩摇头晃脑地背诵着论语,路过两人身边。
“我走的时候,咸阳城外的老百姓们个个惶恐不安,他们都担心有朝一日征发徭役,要么让他们去岭南,要么让他们驻守漠北。”
“以至于他们连庄稼都没有心思种了,田间杂草丛生,草长得比粮食还要高!”
“可是现在……地里的庄稼长势正旺,就连垂髫小儿竟然都能够背诵论语,这一点确实是我未曾想到的!”
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但事实就是经过莫羽的治理后,老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安定了。
“我先问问你,如果关中地区两河洪水泛滥,你会怎么做呢?”
莫羽一步一步逼问道。
“当然是带着老百姓们迁都,洪水乃是天谴,非人力所能为之。”
扶苏十分笃定地说道。
“迁都倒是容易,老百姓们辛辛苦苦种了半年的庄稼怎么办?如果连年欠收,你让他们吃什么?”
“看到远处那两座高耸的大堤了吗?那就是我安排李四带着骊山的几十万民夫,花费半个月的时间修建的!有了这两座大堤,泛滥的洪水反而能作为灌溉之用,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百姓们今年才会丰收!”
莫羽的话说得扶苏哑口无言。
“我再问你,如今天下大乱,陈胜吴广等农民军开始起义,换作是你有何良策?”
“我会选择恢复分封制,这样一来把他们的故土都还给当地的老百姓,他们难道还会有造反的心思吗?”
扶苏回答的十分干脆利落,在他看来这完全就是标准答案,即使现在他仍然在幻想着能够恢复周礼,重新实行分封制。
“这话如果让父皇听到,一定会卡下你的脑袋来。”
莫羽语气冰冷地说道。
“难道那些六国贵族们一起兵,你就要封他们几座城池吗?今日封五城,明日封十城,起视四境,而六国之兵又至矣!这难道就是你想要的局面吗?”
“大秦的先王们,为了统一六国不知道耗费了多大的代价,到了你这里,只需嘴皮子一动就把祖宗的基业给拱手让人,这就是你的选择吗?”
“如果要我来做,我会把那些造反的六国贵族全部都给杀光,留下那些一心只认大秦的人,不管哪个地区的老百姓全部都一视同仁,让他们吃饱穿暖,日子过得比原先在六国的时候更加舒适幸福!”
“如果这样,老百姓们还会造反吗?”
莫羽的话,彻底把扶苏问住了。
他低头沉默不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众人来到了一座学堂前。
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