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灵隐祈福,得遇高人
2019年9月初,杭州的天空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灰云,微雨如丝,轻轻洒落在灵隐寺的青石板路上。雨丝并不密集,像是天地间洒下的一层薄纱,给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几分朦胧与静谧。寺内的古树在雨中显得更加苍翠,枝叶间偶尔滴落的水珠,打在石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林炎晖撑着一把素色的天堂牌雨伞,缓步走在寺内的长廊中。工作不忙,他趁着这个难得的空闲,来到灵隐寺祈福。寺内香火鼎盛,香烟缭绕,古意盎然的建筑在雨中更显庄严肃穆。他走过大雄宝殿,绕过几处偏殿,最终在一处僻静的院落停下脚步。这里人迹罕至,只有几株古老的松树静静伫立,松针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偶尔有几滴滑落,打在他的伞上,发出轻微的“嗒嗒”声。
他站在廊下,收起伞,望着眼前的景色,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宁静与感慨。忽然,他想起了曾经在书中读到的一首诗,觉得此刻的心境与那首诗极为契合,便轻声吟诵起来: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记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
他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仿佛与这雨中的古寺融为一体。诗中的意境深远,仿佛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与此刻的灵隐寺景致相得益彰。
就在他吟诵完毕,心中仍沉浸在那份意境中时,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声赞叹:“小友,你这首诗境界很高呀!”
林炎晖回头一看,只见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正站在不远处,面带微笑地看着他。老者身穿一件素色的长袍,衣料虽不华贵,却显得极为整洁。他的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老者的手中握着一把竹杖,杖头雕刻着简单的花纹,显得古朴而雅致。
林炎晖连忙拱手行礼,谦逊地说道:“老先生,您过誉了。这是晚辈在读书时无意中看到的,觉得甚好,便多读了两遍背下来。今日来到这灵隐寺,见景生情,忍不住吟诵出来,倒是让您见笑了。”
老者微微一笑,缓步走近,说道:“小友不必过谦。这首诗的确意境深远,非一般人所能领悟。你能在此情此景中吟诵出来,说明你心中已有几分超脱世俗的慧根。”
林炎晖听了,心中不禁一动。他自幼家境平凡,早年因故辍学,虽然工作一般,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工作之余,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断学习,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他都略有涉猎。此刻听到老者的评价,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共鸣。
“老先生,您过奖了。晚辈只是觉得,人生在世,若能像诗中所言,超脱世俗,回归自然,或许能活得更加自在。”林炎晖诚恳地说道。
老者闻言,右手拄杖,左手的大拇指在,食指,中指,无名指上来回滑动,完毕,老者微微一笑。
老者点了点头,目光中透出一丝赞许:“小友能有此感悟,实属难得。不过,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你虽出身平凡,但自强不息,颇像苏老泉,假以时日,定能有所成就。只是,前路难免会有沟沟坎坎,你若能经受住层层考验,终可堪当大用。”
林炎晖听了,心中一阵激荡。他从未想过,自己平凡的努力竟能得到这样一位高人的认可。他恭敬地问道:“老先生,您的话让晚辈受益匪浅。不知您可否再多指点一二?”
老者微微一笑,目光深邃:“小友,你我今日相逢,也算有缘。我观你面相,虽平凡无奇,但眉宇间隐有一股坚韧之气。你今年年底,需早些返乡,切记。”
林炎晖一愣,心中疑惑:“老先生,晚辈不解,还望您明示。”
老者摇了摇头,语气平和:“天机不可泄露。你若信得过我,便照做便是。保你身体康健,福慧无量。”
林炎晖见老者不愿多说,便不再追问,只是恭敬地点头:“多谢老先生指点,晚辈定当谨记。”
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老先生摆了摆手道:小友,相逢即是有缘,何必在乎名号,有缘自会再逢。
说罢,老者微微一笑,转身离去,身影渐渐消失在雨幕中。林炎晖站在原地,望着老者离去的方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阔,仿佛天地之间,自己虽渺小,却有无尽的可能性。
雨依旧在下,灵隐寺的钟声悠悠响起,回荡在群山之间。林炎晖深吸一口气,撑持着雨伞,缓步走出寺院。他知道,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挑战,但他已下定决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临别之际,老者的那句话依旧在他耳边回响:“你若信得过我,保你身体康健,福慧无量。”林炎晖抬头望了望天空,雨丝依旧轻柔,但他的心中却已燃起了一团火,照亮了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