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铁臂

第十二章:初到临安,请多指教

5月 29日下午 4点,林炎晖怀揣着期待,踏出了杭州东站。西广场与新风商业街相连,午后的阳光已褪去了炽热的锋芒,气温有所下降,流动的清风轻柔地拂去他一路的疲惫。

他仰头望向淡蓝色的天空中,几缕稀疏的云朵仿若蓬松的棉花随意地散落着。此时正值万物繁茂的时节,周遭草木郁郁葱葱,满是蓬勃的生机。街边的建筑大多采用灰色大理石与玻璃幕墙搭配,崭新的模样映入眼帘,果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林炎晖上午还在苏州,下午便来到了杭州,两座城市各有独特的韵味,就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人间天堂一日游”。他在心底暗自想着,接下来可得好好领略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风采。

林炎晖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让他来杭州的联通号码,告知对方自己已经到站。电话那头的老板给了他一个马师傅的号码,让他与之联系。很快,林炎晖便与马师傅取得了联系,并添加了微信,马师傅发来了微信位置,显示就在附近。

林炎晖依照定位去找马师傅,对方在旁边的西子国际大厦。他沿着新风路右转至天成路,走到二号港桥时,一台中联绿色吊车吸引了他的目光,五节臂全部伸展而出,上面还安装了副臂(第六节,加上后总长度50米高)正稳稳地吊运着安装幕墙玻璃。

他不禁被这一幕吸引,随手拍下了一张照片。周边正在修建地铁站,高楼大厦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打桩机、吊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随处可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接着,他从环站东路绕到和兴路,在工地大门口,却被保安师傅拦住了去路。林炎晖赶忙好言相商:“师傅,我是里面开吊车的,安全帽落里面了,进去就戴上,您通融通融。”费了一番口舌,他终于得以进入,找到了马师傅。

绕了一大圈,他才发现,这不就是自己在围墙外看到的那台中联吊车吗?仅仅隔着一道墙,自己却走了这么多路,他不禁在心里感叹。

林炎晖把背包放在下车驾驶室内,戴上安全帽后爬到上车处与马师傅见面。他礼貌地问道:“师傅,您是白塔的吗?”马师傅摇了摇头,回答说自己是河南安阳的(《诗经》里描绘的淇水就在那里——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送子涩琪,至于顿丘)

随后马师傅反问:“是谁介绍你来的?”林炎晖拿出关总的号码给他看。马师傅一看,便说道:“这是关总的号码。”林炎晖赶忙解释:“我是他家亲戚,关总介绍我来这儿实习的。”

经过一番交谈,林炎晖才知道,自己并非直接在关总家工作,而是在关总的同行家。原来关总家的车不缺学徒,是同行家正好需要。

马师傅供职的这家公司是家族式企业。背景是姐夫和小舅子携手创业,姐夫担任部门经理,主要负责安排 25吨位及以下小车的工作,诸如车辆维修、保养、加油、账目结算、员工后勤以及工作安排和业务派发等事宜,有事儿找他准没错。

小舅子则是总经理,主要负责招揽央企建筑商的业务,维护客户关系,同时顺带管理 70吨以上大车的业务。当下杭州正处于大发展阶段,地铁、高铁、商住楼、隧道、亚运会场馆、商业大厦等一系列国家工程和地方标志性工程众多,业务体量庞大。中字开头的龙头企业也多,业务前景十分广阔。总经理的姐姐则负责往来账目,担任财会工作。

这家起重公司规模有十几台小车,五六台大车。不算加班的情况下,大车和小车一天的毛利润可达 5万,一个月下来就有 150万,员工人数在 20人以内,属于小微企业。他们的直接负责人是小车部门的郦经理。吊车挪了位置后,要用基本臂加副臂吊运几个玻璃架子。马师傅见状,便让林炎晖上去试试。

林炎晖终于能摸到车了,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虽说他还不太熟练稳钩的技巧,但只要动作放慢些,保持较小的晃动还是能够做到的。操作过程中,他心里难免有些紧张,每当架子吊起来一晃,他就有些没底,不过好在一番努力后,他还是顺利完成了吊装工作。

到了晚上,由于场地位置有限,8层以上太高,50米的吊臂够不到,所以需要开回去换大吨位更长杆子的吊车来作业。到工地门口洗车,冲冲轮胎时,马师傅突然把车钥匙扔给林炎晖:“你不是有驾照吗?你来开。”(后来林炎晖才知道,马师傅没有下车驾驶证。)

林炎晖能来这个起重公司工作学习,也是因为马师傅这台车散活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又没驾驶证不方便开车,于是就强烈要求小吨位部门的郦经理再找个人来。马师傅有个朋友想来,要价七八千块,而当时司机的市价是 9000块钱一个月,最后算上林炎晖这个学徒,工资才两千块,权衡之下,郦经理自然选择了便宜的林炎晖。

他们开车经过同协路、杭玻街、永祥街、桃源街、秋悦路,最终到达公司员工宿舍(车直接开回宿舍了,没有回停车场)。到地方一看,林炎晖发现宿舍小区附近的路名叫秋月,和林志栋师傅家大女儿的名字很像。嘿嘿,大秋月什么时候来过杭州呀!

他们住在五楼,小车驾驶员有个房间(10平方米),大车驾驶员一间,郦经理一家住一间,还有一间厨房、一个卫生间和一个小客厅。林炎晖住的房间里有五张上下床,最多的时候住过七个人,剩下三张床铺用来放行李,虽说拥挤了些,但有个安身的地方他也挺满足了。同事们多数时间在外面上班,有时连夜干活,连续几个月都不回来,要是在工地包月,就直接住工地的活动板房或集装箱房。不过房间里有空调,这让林炎晖觉得还不错。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林炎晖深知打好群众基础的重要性。马师傅带着他去买了盆、拖鞋等生活用品,还把自己多余的被子给了他一张(后来郦经理折成现金给了马师傅)。晚上空调温度开得低,林炎晖又自己去买了条小被子。他在楼下超市买了两包软中华送给马师傅,诚恳地说道:“您是师傅,以后还请多多指教。”马师傅愉快地收下了,还夸赞他机灵,是个可造之材。

关总住在对面的小区,大门口有一家杭州华联便利店。林炎晖从那儿买了两箱牛奶,联系关总后便前往他家。关总还没到家,他便在外面耐心等待。等关总回来,林炎晖按照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家。

敲响房门后,门开了,林炎晖终于见到了关总。熟悉的面孔瞬间勾起了他久远的记忆。好多年前,关总来表叔家走亲戚,那时表叔还没搬家住在他家西边,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印象中的关总年轻帅气、高大俊朗,浑身洋溢着光彩,大概就是事业有所成就的气场吧。多年后再次相遇,没想到是以投亲靠友的方式,林炎晖不禁感叹人生真是奇妙。

他赶忙热情地打招呼:“关总您好,我是周表叔的侄儿。”关总同样热情地招呼他:“快点进来吧,还没吃饭吧?一起吃点,家里刚做好饭。”“这孩子,来就来呗,还买啥东西,三姐夫家的侄儿,又不是外人,下次可不许这样了。”林炎晖笑着回应:“来一趟,给小朋友带点牛奶。”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