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93章 艺术之梦

好几天来,林洋除了平时忙工作以外,几乎抽出时间就去陪着张哥四处转悠。从他知道了对方就是《大鱼》动画制作组的成员之后,自己简直化身成为一个小迷弟一样,始终围绕在他身边问东问西,下班后也变成了他的专属司机,几乎连陪用来苏谣的时间都被占了。

好在苏谣也不会为这种事小家子气,更不可能因为一个大男人而吃醋,而且她毕竟也是美术生出身,对这件事的兴趣本身就极为浓厚。再加上这部动画本身就是在全国市场范围里弘扬客家文化,相当于是在变相为家乡做宣传,她自己也经常想着能够为此出一份力。

所以张春这次来龙岩当然也不只是为了旅游闲逛这么简单,他除了要给工作室拍照取材之外,还得替编剧收集本地民间传说故事,甚至也要找机会拉拢投资。林洋在听说对方正打算把项目做大之后,也不停询问大概什么时候才能看见成片,但张春好几次忍不住感慨,这个所谓的最终成品会不会胎死腹中还不清楚,就更别提什么何时才能面世。

一开始林洋还以为对方工作室的体量和自己公司差不多,毕竟这种小众题材往往招揽不到太多志同道合的人才,最终的成品也会是由一小群有志之士开发打磨。总之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一再延长本就漫长的制作周期,慢慢去做出十年磨一剑的精品。

而在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之后,林洋才知道他们团队现在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资金的严重紧缺。通过张春好几次感叹,林洋得知对方现在已经成立了一家五十多人的工作室,就算是制作样片用作招揽投资方,这个人数也有些捉襟见肘。

“现在起步阶段实在是太难了,我们自从创办了工作室以来,每天抓破头想的都是怎么去搞钱,咱们那些身负才华的前辈,也不得不去承接大量外包广告动画的制作来养活大家,这还不包括咱们核心成员的开销,可以说这件事现在完全是由热爱和情怀去支撑着。”

林洋听了不免吓出一身汗,照这么说以后如果真打算把这个项目做成大电影,可能还要继续扩招三五倍不止!而且即便是以现在的规模,这五十多人总不可能全都是一起无偿上班追逐梦想的,就算以最低工资标准来算,为了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坚持下去,一年到头也不是什么小数目,更何况现在还不到项目正式启动的阶段,如今一切都只是在为筹备做准备。

在张春偶尔的抱怨之中,林洋这才想起那天他刚下飞机时候的满面愁容,原来这个看似为了理想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实际上为此背负的压力丝毫不低。

这世上从来不缺为爱发电的人才,但真正能够坚持并最终做成功的却屈指可数,正如乔治马洛里那句话:‘为什么登山,因为山就在那里’。然而排除所有理想之外通常会发现,大部分人并不是看不见山峰,而是只能一辈子在山脚下为了生计苟延残喘。即便真有个别人能够为了梦想而坚持,但这些人最终的下场无非是在山路之中平添几具尸骨而已。

为了让张春能稍微宽心一些,林洋最近也开始帮其想办法,即便他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没什么过硬的社会关系,但自己好歹也是做文创事业,就算拉不到什么大老板的赞助或投资,最起码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传媒行业底子,替他们做一些宣传公关,甚至是开启一场众筹。

“张哥,我有个主意,您现阶段如果实在需要资金,可以给咱们本地一些民间公益组织,甚至是文旅部门发起筹款,咱们龙岩最近正赶着推广旅游,说不定真能获取不少支持。”

其实在对方提出资金短缺这事时,林洋一开始想到的就是文保基金会,毕竟他们筹拍电影本来是商业行为,想要找官方出资的机会不大,但总会有老板愿意给予机会。

“小林,我清楚你很想为咱们提供帮助,不过这件事说起来其实并没有你想象那样伟大,土楼元素也只是因为我们在美学和故事中的需求而加进去的,而且它一开始也就只是一个很自私的追梦过程,无法拔高到你说的那种程度去。即便到现在,我们工作室核心几人都还没有确定这是否会坚持到底,所以我们也没有这个底气去索要支持。”

“您说的有道理,只不过我这个人考虑问题比较现实,按理说一个文创项目的公益性质应该是和作品收益双向成全的,而像这种项目本来就起步困难,它如果自带老板青睐那就当我没说,而您现在所需的其实就只是资金和关注度,为什么不能考虑得更世俗一点呢?”

短暂交流之后,林洋这番话确实带动了张春一些思考,他们工作室其实也并非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更不是舍弃不了那种文青的清高,之所以现在显得举步维艰,其实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公益组织能够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好处,他们毕竟也只是一群毕业才几年的年轻人,对这些事情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思路,也没想到自己能爆发出怎样的力量。

或许到以后等来了投资,甚至电影项目真正确立并开始制作时,今后他们工作室还会经历各种融资失败的困境,不过这份对梦想的坚持是否变化,彼时也不会再影响最终成品,因为那时候他们已经成长为一群成熟的动画人,那时候的作品也不会再如此青涩。

后来几天,林洋带着他几乎走遍了永定区大部分街巷,张春不仅收集到了各种需要的素材,也在街头巷尾与老人们的接触过程中收获到不少灵感。正如他们主创说的那样,这部作品本身其实就挂满了‘奇幻’标签,而奇幻本身也源于对那些古老传说的解读,而后人们在那些未知谜团中投射的想象力,则成为一个奇幻故事最初的蓝本。

林洋虽然没有在中国长大,但他也是从小听着爷爷讲过不少形形色色的神话故事,对此的印象也一直停留在那些夸张而传奇的字里行间。相对而言,苏谣则是在苏榕老人的影响下,童年间几乎是充斥着对此的无数想象,所以在张春他们离开之前,林洋还邀请他们在振福楼去做客,顺便见一见老人,并听一下那种原汁原味的亘古传说。

老人见到这些年轻朋友之后自然格外热情,而且她本就是手扎工艺的传承人,而手扎本身也是那些传说的静态演绎,她嘴里的故事当然几天几夜都讲不完,那些鬼怪神佛也好,才子佳人也罢,一段段传说自然而然就从口中蹦出来,似乎天生就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

另外一边,林洋则悄悄把这位师兄的困境告诉了父亲,虽然志彬现在已经放权了文保基金会的管理,但他还是希望父亲能够给这些追逐理想的人一份支持。

其实志彬一开始对此是完全没兴趣的,他见识过有热情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又不是见一个就得支持一个,而且他自己也并非什么身价数十亿的超级富豪,对于电影筹拍这种量级的项目而言,自己即便给予几十上百万的投资也只会是杯水车薪。

不过林洋似乎早猜到父亲的态度,所以他是把志文二伯叫来一起,并且给两位长辈播放了那支小短片,让他们知道对方的热情并非完全出于自私,而是对客家文化和土楼艺术的弘扬有很大帮助,如果这都不能打动二人,那确实也很难拉到其他的民间公益资助了。

就这样,两个几乎没怎么看过动画的中年人,居然真的来来回回把一支七分多钟的小短片看了一遍又一遍,其中在土楼出镜的那些画面里,志文还多次按下暂停并予以高度评价。

他们成长那个年代,连电视都还没普及,更何况什么动画。所以二人对这种东西的概念也还停留在连环画小人书的层面上,此外就是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几场老动画。而志文毕竟是对土楼有过资深研究的工程师,以他的专业视角来看,至少这支小短片里的土楼样式和结构都能做到很大程度还原,单就这一点而论,就已经算是很让人满意了。

“阿彬,我看这些年轻人做的东西还是很考究的嘛,而且我现在也开始感兴趣,他们究竟会用咱们的文化做底子,讲出一个什么奇幻故事来。”

“嗯,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心对这事感兴趣,确实很少见了。如果这事真的能做成大型的商业影片,肯定会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不小影响力。”

听了文哥都开始夸赞,志彬此时也不好再继续泼冷水,更何况他自己也是看完了作品,即便不太懂什么质量好坏,但也见识到了这群小伙子做事的诚心。所以志彬这会儿就一改之前的态度,决定把此事纳入基金会的正式议程,让会员们讨论决定是否予以支持。

很快,当林洋把这一切告诉张春之后,对方也递会真挚的感激。其实志彬清楚,它即便最终无法获得什么影响,这一切都是在支持一群年轻人的艺术之梦。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