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92章 初识的遗憾

一段时间以来,志彬可算是为了新式土楼推广费尽心思。但他忙了很久却很少有什么效果,以至于那些传统地产商现在都在等着看他笑话,似乎在笑他太过于理想化。

不过志彬依旧还是保持从容不迫的冷静,也不会在这种时候病急乱投医,在这件事上他也不吝向年轻人们取经,试图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搞清楚此事究竟该从何处开始。

林洋倒是想了很多方式,他最终给出的答案却与任何一种实际办法无关,而是在强调土楼文化属性的基础上,于网络上以艺术符号等形式推广。不过这是从宏观的,长期的,以及全国性宣传入手的,旨在把土楼作为文化品牌打出去,而非让本地人更能接受新式土楼。

毕竟他的公司体量太小,现在说是一个工作室都不过分,运作方式也和大部分广告公司不一样,确实不适合用传统方法去做地推,年轻人们也对这些老法子没有经验。比起去做那些出力不讨好的事,不如把自己擅长的东西落实到位,而他们的网络运作手段则是一流水准。

在林洋的打造之下,土楼及其附带文化已经逐渐浓缩成口号化的抽象内容弄个,这些一个个符号性质的东西本就易于推广,如今也在越来越多新圈子里流传开来,包括一部分年轻人追捧的作品里面,也开始出现这种原本只会被老人们熟知的东西。

前阵子甚至有一位独立电影制作人主动联系到林洋,似乎是打算在土楼里取景,看样子是打算去拍摄一些小众题材的短剧作品。土楼居然也能和文青产生那种微妙反应,这倒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另外一边,苏谣最近有位大学同学正打算来龙岩旅游,那姑娘也是她当时玩得很好的闺蜜,原先是准备去北京见另一位朋友,后来听说对方准备来福建玩,大家就一起把地方定在了龙岩。据说这位同样是学美术的朋友还是一位动画制作人,之前已经好几次到闽南地区寻找灵感,这次也是为了给自己筹拍的作品扩充内容,所以千里迢迢跑过来。

林洋把苏谣送到了机场,两个女孩见面之后当然是像同学时代那样热情拥抱寒暄,至于另一位看上去一脸愁绪的小伙子,则算是苏谣的半个师兄,对方是清华美院的高材生,二人虽然没有同在一所大学上过课,但以前也在一些会展上有过一面之缘。

“洋洋,给你介绍一下,我闺蜜就不用说了,记得你以前应该见过,这位是清华的张师兄,现在是动画制作人,这次过来算是给作品采风顺便游玩。”

“哎呀,张大哥不愧是清华的高材生,看上去就自带一股文艺范,哈哈哈…”

林洋笑着点点头,也学父亲那样开着玩笑恭维寒暄起来,但对方却是一脸尴尬,立马摇着头回应道:“你好,我叫张春,不过我倒不是什么高材生,都毕业好几年了…”

迎接来两位远客,林洋也该好好尽一下地主之谊,安排好对方住宿之后,立刻带着二人去附近值得一逛的景区游览了一番,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到十八巷子和各种土楼去参观。

比起那些商业化街区,他发现张春这小伙子反倒更爱去那些几乎没人住的老建筑里晃悠,随时还拿出一个小册子写写画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多多记录一下这些行将消失的东西,即便以后它们只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也至少不会完全被遗忘掉。

除此之外,张春也不愧是有自己的美学追求,没到一个地方都会以独特的视角进行点评解读,林洋以前没发现的一些细节也总能被他找出来,一天逛下来反倒像是自己成了外来游客,对方才是更专业的讲解员,他自己的收获居然比这二位客人更多。

到了晚上聚餐时,林洋也忍不住夸赞他们,不过这次倒也并非刚见面时那种恭维,而是发自内心对两位的佩服:“张哥,您究竟是从哪收集那么多信息的,听您口音也不像咱们福建地区的,怎么对这些东西比我这个本地人还了解啊?”

张春还没来得及回答,苏谣倒是对他开起了玩笑来:“哈哈,洋洋你什么时候变成本地人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都还没说话,没记错的话你回国才三年不到吧?”

这话引起大家一阵哄笑,林洋也有些难为情地挠了挠头,好像苏谣说得确实在理,即便自己祖籍在这边,但他毕竟在国外长大,比起在座的其他人,自己才算是那个‘外乡人’。

“快别取笑林洋了,咱们玩笑归玩笑,其实我来龙岩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来采风的时候,估计他还没回国呢。”张春笑着耸了耸肩,这才解释道:“从零四年开始,我和另一位校友就过来准备筹拍一支动画短片,当时这边的土楼还没有现在维护得这么好,后来断断续续又经过两次造访,才完成了大量的素材采集工作,想起来这边的变化也确实出人意料。”

“哦,难怪这么专业,搞了半天不仅是熟客,而且还是做传统文艺工作呀,那我这点知识储备确实是捉襟见肘。”林洋苦笑着拍了拍他肩膀,同时也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对了张哥,方便让我看看这部作品吗?虽然我对动画,对艺术都还是门外汉,不过咱们也算是从事传媒的半个同行,某种角度算是和文艺稍微沾边的,让我瞅瞅应该可以吧?”

和土楼有关的动画短片,其实之前林洋在网上也有所耳闻,也曾反复观摩过好几次,只不过他还没有意识到,那部早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作品,其实就出自这位师兄之手。所以当张春说出短片的名字时,林洋几乎是瞪大了双眼,坐得端端正正重新审视起眼前人。

“做出来当然就是可以给人看的,不过片子不长,也就七分多钟,用的也是flash做的一支小品,目前做工也很粗糙,连商业化样片都算不上,暂时取名《大鱼》。”张春这番话说得很委婉,也表示自己现在对样片完全不满意,却没想到林洋早已惊掉了下巴。

“什么?原来网上那位大神居然是您!没想到我居然能见到本尊…”林洋说着,取出手机并拿其中的一张截图反复确认道:“就是这支片子吗?我记得之前流传甚广,当时很多人都还以为是咱们福建本地哪位大神制作的,没想到居然是…”

确实,像土楼这种小众的素材选择,谁都想不到会是由一个外地人制作。而且从出品质量来看,虽然技术方面没有足够经费去完善画面,但至少建筑结构上在是完全尊重素材本身。

“张哥,原来这个作品是您的,当时我看了这支动画就膜拜得五体投地,本来还以为是某个传媒公司花费大价钱做的宣传作品,没想到居然出自年轻人之手…”

林洋这话并非夸张,他确实对这支短片的完成度感到惊讶,即便在专业的动画人眼中看来,这只是一个简陋粗糙的框架,无论是画面和渲染技术来说,都谈不上制作精良。而且从故事结构看来,其中也有太多需要补充的漏洞,但它给人带来的那种想象空间却引人入胜。

“哈哈,这当然不是我一个人做的,动画的制作过程太复杂了,都是必须靠团队才能支撑起来的系统性工程,我也只算团队中的一员而已。”张春说着,也把当初制作小短片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林洋这才知道关于动画制作的那些技术性难题。

据说团队主创是一位叫梁旋的校友,同时担任整个项目的编剧,他当时在构思这个故事时就想过很多选材方向,最终也是在龙岩实地探访之后,在第一次见识到土楼的魅力时,才确定下来要以土楼作为场景蓝本,以福建客家文化作为支柱去讲述故事。

“还记得以前没来福建时,我还只是在教材和图片里见过土楼,那会儿对这种建筑的概念也还停留在‘特色民俗民居’的范畴,也是第一次站在它面前初识之后,才真正被它带来的那种厚重感所震慑。当时我们团队几乎不约而同确立了项目的大方向,决定以后即便故事脚本或者美术设定怎么变动,都必须包含土楼元素在其中。”

“看来张哥果然是有非凡艺术追求的人,不过您的这种坚持会不会在团队内产生争议,毕竟动画的受众还是以年轻居多,而土楼这种事物对年轻人来说有些古早,它暂时也没有形成自身文化符号,或者说是暂时难以被人接受,作品最终是否会造成表达障碍?”

“那也不会,因为我们都觉得真正隽永的东西不会随着时代变化而被人抛弃,反而是这种年轻人不太了解的东西,它们会自然而然携带神秘感,这和我们的创作主题恰好契合。”

听完张春的解释,大家这才明白他们团队主创的真正用意,因为他们想要表现的正是那种带有厚重感的东西,而这种冲击也正来自于团队首次站在土楼前,面对面那次初识的震撼。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