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91章 特聘匠人

直到接风宴结束,志彬瞅了个空,把三伯拉到一边,打算把这份过往问清楚。

他知道林哲魁的情绪失控一定是由于其儿子的事,不过财哥都已经失踪几十年了,而且为何每次三伯在他耳边嘀咕几句,老人就能重新恢复平静?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揣摩。

二人在窗台上抽着烟,三伯也醉眼朦胧地酝酿着肚子里那些话,眼见大厅里人影稀疏,这会儿都散的差不多,老人才开始把那段难以提起的往事重新讲出来。

“你财哥是九四年抓进去的,判了十五年。”老人摇了摇头,似乎是在回忆什么,又像是在组织语言,半晌才接着说下去:“你应该猜得到了,他去东南亚说是做生意,其实最后是搞贩毒,后来抓人的时候就只有极少数几个老的知道,因为消息是你大伯告诉我们的。”

直到这时,志彬才知道原来财哥并不是失踪,而是早就收入法网,只不过这种事有损林家声誉,当年才一直被大伯压着消息。这也解释了为何林哲魁好几次在酒桌上精神崩溃,或许是他看见刚刚出狱的林伟,因此想起儿子才心怀感触。

“十五年?这么说现在他都还在服刑吗?”

“他是在滇缅边境被抓的,人也关在云南当地,从那之后我们也很少了解消息,而且由于地方远,除了刚收监的时候你大伯带着哲魁去看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探视过。”林哲贵叹了口气,不免想到有过类似遭遇的林伟,二人的表现确实天差地别:“这些年他连一封书信都没给家里寄过,如果表现不好没争取到减刑,那说明还关着,这也是他应得的报应…”

“这么说来,哲魁叔一直心里清楚怎么回事,只不过是自己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所以他才显得不在意?”志彬说着掐灭手上的烟头,又立刻点燃另一支,心中愁绪满怀。

“他怎么可能不在意嘛,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你别看他大部分时间精神不正常,其实偶尔也有很清醒的时候,以前你大伯在世的时候,他有好几次都自己找到林哲军家里去,意思是要你大伯带路,准备去云南看看儿子。”林哲贵垂着眼睑,似乎不忍心再继续讲下去。

此时志彬总算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也知道之前为什么每次三伯一出马,林哲魁就能立刻收敛情绪,因为这个秘密如今也只有他们老一辈人才知晓。或许三伯只是在提醒林哲魁,要他平时保重好身体,以后有机会了再带他去看看阿财,甚至等儿子出狱了还能回来尽孝…

“这个事也是今天你问起来,我才不得不说,你听了之后也别到处讲,就当是帮你哲魁叔保留一点面子,这也是咱们林家为数不多的秘密…”

“好的,这我知道,您不必担心…”

夜深人静时,志彬才叫林洋过来接自己回家,他听完这些事之后一直如鲠在喉,似乎总想上楼去看完一下孤独的老人,却始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他能做的也许就只有三伯那番劝告,帮忙继续保守这个秘密,只要给老人留下最后一点尊严,就算是莫大的帮助了。

回家途中,志彬又见到之前一直在振福楼外徘徊的那个流浪汉,但这次对方没有再刻意躲避,因为此刻他居然是跪在路边嚎啕大哭,显得旁若无人却又极其悲伤。

不知为何,一个让人心寒的猜测忽然涌上志彬脑海,如果财哥已经争取到减刑并且提前释放了,他还会不会回到故乡?以他当年那种心比天高的志气,即便是重获自由,估计也难以面对自己那些过往,更没有脸面回来见这些家族长辈。更何况与阿伟相比,财哥失去的不仅是青春和自由,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即便重回社会,下半生也难以再适应正常生活了。

没办法,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世上比浪子回头更多的还是那些终身抱憾的故事,命运其实并没有垂怜过任何人,同样也不会让一些早已错失的机会重新回到身边。

毕竟世上没人能预测未来,更没人能改变过去。

……

最近随着越来越多家族亲眷归乡,志彬也开始忙着给自己的文旅公司做长远规划,其中除了营收和发展方面的决断,也包括更详尽的内部管理结构划分,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岗位都将慢慢被林家子弟所替代掌控,毕竟这是要作为传承下去的家族企业。

除此之外,通过这将近一整年的打磨和宣发工作,十八巷子这段时间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关注,一些外地游客从一开始的新奇态度,渐渐也发展到对客家文化本身产生兴趣。

这当然是汪华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毕竟文化旅游和自然风光开发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线,正是带着厚重的文化属性,才能让游客们始终保持探索欲望,长期以往就能给这份事业注入更多活力,也给本地文化品牌打上独具特色标签。毕竟特色这两个字本就是十分难得的金字招牌,如果仅靠着商业娱乐街区去吸引游人,这种可复制的模式肯定走不长远,以后也会很快被其他地方学习过去,最终成为行业竞争对手。

为此,文旅局不仅特聘了一大堆讲解员,用以给各地旅客们做专业介绍,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土楼本身,另外还有客家非遗美食、歌谣、戏剧、手工等等方面。

而在汪华他们一直以来的努力下,关于手扎工艺申遗的最新消息也得到上面批复,据说年底就会发放一批省级非遗名额,其中花扎和灯扎已经入选,而彩扎和纸扎现在正要去冲击国家级非遗项目,如果申请成功的话必将会吸引来更多外界关注。

为了响应文旅局对此的扶持,志彬在十八巷子的另一部分开辟了一块小地皮,准备建立一个专门的展厅。以后等非遗相关的文件批下来,他就请来一批技艺高超的民间手艺人在里面现场制作,除了出售展品之外,也可供旅客们参观游览甚至现场教学。

对于这个计划,志彬首先想到的当然是嘉芬,以她炉火纯青的手艺来说,作为展厅里的首席特聘师傅也丝毫不逊色。而在志彬产生这个想法时,他还以为此事可能需要废些嘴皮子才能说通。没想到当他刚刚提出邀请,嘉芬就表示欣然接受,并且还邀请了好几位本事都不差的老朋友一起参与进来,看样子是真打算好好把这份事业做下去。

面对嘉芬这次的爽朗,志彬也感慨颇多,想起之前自己在商场里做专柜时,硬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上三伯和苏榕二位老人好言相劝她才肯答应。如今两家人和以前那种微妙的关系不同,现在芬姐已经是自己的儿女亲家,虽然林洋和苏谣才刚刚订婚不久,不过两个年轻人对于家族关系的融合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俨然就像两个家庭一对小使者。

在建设展厅时,不仅志彬参与了结构设计,嘉芬也展现出了她独到的审美,以及对这份手艺的独到思考,在内饰方面给出了很多实用又美观的建议。就连志文也忍不住夸赞,没想到芬姐在这方面造诣丝毫不低,难怪她女儿能有那么高的艺术天赋,看来这都是遗传来的。

“哈哈,阿文你这么会说话,以后干脆来咱们展厅做讲解算了。”

“我可没这个本事,既然是你亲手做的,那还是要自己讲解比较好。”

“这可不行,做手扎就要全神贯注,哪里还能边聊天边做,这种细致活儿就怕分心,一不小心粘错了就得重来,到时候咱们既然是给游客展览表演,最好还是别出岔子。”嘉芬说到这儿,忽然想起这件事确实需要专门的人来做,于是不忘给志彬提醒道:“对了阿彬,我看这个展厅面积不小,到时候除了咱们这些做手艺的,估计还需要找来几位能说会道的讲解员,最好是从本地找,要能知道咱们这一带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

这个建议倒是志彬一开始没考虑到的,因为他其实对手扎的了解程度不多,虽说一心想弘扬这东西,自己却又经常显得一知半解,实在是有些惭愧。

而且嘉芬的建议可以说一点都不多余,因为手扎工艺有很多传统作品的题材都来自传说故事,其中以人物为主题的作品甚至占了大多数,用泥塑人物佩以头饰、绸缎衣物,制成体态各异的人物,展现出帝王、官吏、将帅、文人学士、后妃仕女、庶民道士等形象,再配以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等景物,也可配置灯光,尤如一小舞台。而且现在手扎工艺已经由固定型发展到动态型,拨动机关人物能举手击鼓、推磨,殊为有趣,如果到时候真的能配上专业的解说给游客做讲演,最终的呈现效果一定会更加出色。

“哎呀,不愧是咱们的特聘工艺师傅,我们这些外行听了都不得不服哇。”

“那也是你林总眼光好,慧眼识人才。”嘉芬说着,忽然又开起了林洋的玩笑:“不过要说眼光,你儿子眼光更好,我都不知道谣谣这姑娘还真被他轻易哄到手了。”

“哈哈哈…那说明林洋这小子是遗传了我这方面的本事,追姑娘确实有一手,哈哈哈…”

欢声笑语之中,两家人似乎又回到几十年前那种氛围,那些往日烟云似乎都渐渐消弭。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