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工地上正干得热火朝天。随着领班的一声叫嚷,工人们这才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在同一个水桶里擦汗洗漱,又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
午饭时间到了,这也是每天的艰辛劳动中最难得的一段休憩时光。志文递过来一个饭盒,里面的菜品明显比其他人的丰盛,显然是提前给人交代过。
茵茵接过筷子,却并没有像其他工人那样大快朵颐,似乎中午的气温使得她没心思吃东西,当然也有可能是这姑娘现在都不明白,为何父亲要把自己带到这种地方来。
几天前,从茵茵决定暂时留在父亲身边时,志文就做出了决定,他要让女儿跟着自己去工地上转几天。他对女儿的解释是,自己平时几乎都在忙工作,也没空带她去附近游玩,但父女俩许久不见,志文也不希望让姑娘一个人在家无聊发呆等自己下班,所以干脆带上一起来到上班的地方,等这段时间忙完了再带她出去好好休息一下。
虽然不用干活,名义上也只是让她出来散心玩玩,但工地的艰苦条件还是让她有些吃不消。毕竟让一个毕业不久的小姑娘这样风吹日晒,很多工人和同事都有些看不太懂。
当然,茵茵虽不明白父亲的用意,但还是愿意和父亲待在一起,即便这种地方自己再怎么不习惯,她也不想在屋子里无聊等待,更不希望回到母亲身边。
对于志文来说,这么做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然而这也不只是为了让女儿吃点苦这么简单,这些年她跟着母亲已经吃了够多的苦楚,茵茵也不是那种娇生惯养的温室花朵,实在没必要叫她再来社会上历练学习,这一切其实是希望女儿能学到自立。
没错,志文发现茵茵的性格已经被赵兰带偏太多了,这姑娘表面上懂事乖巧,但几乎没有养成什么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对家长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这也是为何当初她能毫不犹豫答应母亲一起欺骗自己。不仅如此,赵兰这些年来对女儿的照顾其实并不周全,即便在她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茵茵也始终没有思考过这一切的根源在何处,包括后来赵兰嗜赌成性,茵茵也敢怒不敢言,最终是以逃避的方式离开母亲,而并非像正常成年人一样和母亲商谈。
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使得她始终需要一个‘家长’去管着自己,即便这个监护人再怎么不尽其责,她也会像绵羊一样乖巧地守在身边,直到后来她和母亲的微妙关系再也支撑不住,茵茵才鼓起勇气发出第一声反抗,即便这种反抗方式是逃离。
而且姑娘逃离之后也第一时间陷入恐慌,茵茵身上虽然带着足够的生活费,她在找到志文时的第一时间是希望父亲收留自己,随后才是迟来的道歉和表达思念。其实这姑娘如果真想解决问题,最好的选择当然是和母亲当面对质,即便她只是因为受到刺激而需要找地方安静一下,那也可以选择暂时去周边景区放松放松,而非直接找到父亲哭诉。
在茵茵的认知里,她的生命似乎只有两个选项,她必须抓住母亲或父亲作为救命稻草,如果丢掉其中一个,就意味着失去生存意义。这种错觉最初当然是源于家庭破碎,而年幼的她对父母二人刚刚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却又在一瞬间全部打破。可以想象到,当初在让女儿做选择时,她的世界彻底撕裂时,那种极端依赖就已经初见端倪。
再到后来,由于赵兰的忽视,茵茵那种畸形认知随着成长逐渐封闭自洽,她的世界也就只剩下一步步受人支配。据说这姑娘长这么大也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身边甚至连知心朋友都没有几个,想必她早就觉得和父母相处之外的其他接触都是无意义社交…
所以志文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女儿几乎没有什么独立生活能力,而且没有继续独自生活的勇气,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会变成另一个赵兰,甚至走向更极端的道路。种种迹象都表明,和赵兰生活的这些年来,那个女人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对茵茵的忽略程度也可想而知,如今已经让小姑娘产生了自发的依附,这种性格也很容易让她在社会上遭受欺负。
身为父亲,志文确实觉得自己对她缺失的父爱是难以推辞的愧疚,而他除了深感自责之外,现在也打算趁此机会好好教育一下孩子,最起码要让茵茵产生一些全新的思考。
表面上看,这一切只是他带着女儿进行一场生活历练,但志文想的其实并非这么简单,他这一招某种层面上非常巧妙,即便是为了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点醒女儿,但整个过程里他其实没有任何说教。因为过多的指引反而会让其反感,这种事情最好的方式是让她自己去悟。
而且对于茵茵这种姑娘来说,她对环境敏感程度很高,随时随地都会观察周围人的动作和情绪,平时也会以此打发无聊。而正是通过这种观察,她内心世界的也并非表面那样一成不变,不过这种丰富往往是单向度的,对她本人来说几乎构不成任何影响。
也许以前的生活让她只习惯于极其狭隘的视角,但现在她能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面,并从不同角度地体会到各种迥异的生存方式。看着各式各样的面孔在身边逗留,以及他们为自己生活奔忙的景象,这些变化虽谈不上发人深省,但也都将是潜移默化的。
好几天下来,志文的方法也还算有些成效,因为他发现女儿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开始有所变化,行为逻辑也已经从原来的冷漠变成主动和好奇,在遇到各种陌生人时,也会开始报以礼貌性的微笑,甚至不排斥这些叔叔阿姨们找她闲聊。其实茵茵这种性格也并非孤僻,她只是在赵兰影响下沉寂太久,导致表现得有些故步自封,所以长久以来缺少一个契机。
午饭刚刚吃完,志文又开始和其他工程师讨论起工作上的事,等到休息快结束时,他才走过来拍了拍女儿肩膀,表示晚上需要加个班,到时候可以和自己一起去办公室吹吹空调。
“茵茵,看你中午好像没什么胃口,是不是天气太热了?说吧,下午想吃点什么,带你去吃些好的。”志文靠近女儿坐下,忍不住活动着酸痛的膀子。
姑娘一如既往地乖巧懂事,主动上来替父亲揉着肩膀,随即答道:“没事,我饭量本来就小,而且吃什么都好,爸爸喜欢什么我就喜欢。”
“那可不行,你老爸我肠胃不好,有时候不能吃的东西还比较多,你一个小姑娘可不能学我这么挑食。而且以后一定要注意饮食规律,免得到了我这个岁数,你到时候再叫惨也来不及了。”志文笑着,也不忘提醒道:“对了,下午去单位那边,给你介绍几个同龄朋友认识一下,如果你以后真打算留在龙岩,那可以先从熟络环境开始,多结交些人嘛。”
说到这个话题上,茵茵脸上的表情又出现了微妙变化,她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抗拒和畏惧,但可以看出这姑娘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也只能应付性地点了点头。
到了下午,志文处理公务之余,也把公司里几位年轻的毕业生叫来一起闲聊。这时候又刚好碰上庞泰过来递交文件,志文也顺道把大家都介绍了一遍。
比起之前在工地上的落落大方,茵茵此时忽然又变得扭捏起来。毕竟那些叔叔阿姨都是极为朴实的农民工,话题也顶多是相互寒暄之类的。不过在面对同龄人时,她似乎骨子里就带着一种自卑,尤其是在这些优秀的高才生面前,说话做事都放不开手脚。
好在庞泰这小子天生就一副自来熟的性格,即便姑娘闷不做声他也能继续侃侃而谈,就这样,一来二去还真给她把话匣子聊开了,甚至不到一下午的功夫,二人就互留了联系方式。
之后的几天,志彬就不再继续要求女儿陪自己去工地风吹日晒了,因为作为父亲,志彬其实经常会和孩子产生代沟。真正能给女儿带来转变的,除了同龄人之间那些相互吸引的话题,还是需要她自发对外界产生兴趣,并主动去寻找自我告解的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庞泰除了时不时来公司找她聊天之外,还带着姑娘游玩了周边许多景点,想必茵茵也对接受各种新环境开始习惯起来。看着逐渐变得开朗的女儿,志彬心头的那块石头也慢慢放下了,至少这姑娘如今已经慢慢摆脱了那种极端依赖。
像茵茵这样原生家庭缺失的孩子,走出自我小圈子就是迈向独立的第一步,因为只有当她真正承认了那些苦痛记忆,一切色彩方能涌入她的世界。志彬提供的这些帮助其实也只算一剂药引子,毕竟独立首先是面对自己认清自己,之后才关乎与社会接触并融入其中。
鉴于她从前那些经历,要让她真正一步步走向独立,之后或许还有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