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数年努力,沸沸扬扬的申遗工作总算是告一段落,但文旅开发这股劲头却丝毫没有停息,而且在官方运作下有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这个时候,志文才刚刚开始对十八巷子古街项目产生念头,而到了如今,整体改建工程已经收尾。他本想趁着土楼入选名录的热潮做一波宣发,同时再紧缩工期提前开放部分步行街的运营,但冷静思考后,志彬还是决定先埋头打磨好之后再说。
古街毕竟是要商业化盈利的,这是一门实打实的生意,当然不能与官方重视已久的土楼相比。而且运营初期既然是准备面向本地客流,主打的宣发方向就和土楼有所不同,虽然二者都源自客家文化,但土楼主要是靠着自身过硬的文化符号特性吸引关注,十八巷子这边就更偏向于宗祠文化和本土怀旧,到时候免不了要在宣发工作上重新做文章。
至于这些街巷主要的盈利方向和经营模式,志彬在一年之前就已经于策划案上规划得清清楚楚。他在和志文商讨改建方式上就说得很坦率,巷子最终成型后主要分为两大区域。
其中一部分靠近各家宗祠密集区,这些地方就不要在建筑上过多做手脚,尤其是之前保证好了绝不会在任何一家祠堂上随便动土,一砖一瓦都尽量保留其原貌。这些地方主要改动就只能从街面和道路铺设上下功夫,首先是把原先的土路换成雕纹的青石板,路上诸如石墩子路灯等装饰物也统统做旧成上世纪的风貌,再于每一家祠堂门口竖起风格各异的牌坊和石碑做介绍,这样不仅能存留祠堂古色古香的原汁原味,也更容易被游人接受。
除此之外,这部分会选址专门设立一个宗祠文化博物展览中心,之后以门票制供人参观,里面的展柜里会收集与年节大祭相关的所有用品,还有本地各村镇家族变迁史介绍,此外也会展出一些本地大姓的家谱、人物传记、老照片等物件,再请专人负责讲解。
至于另外一部分,就是商铺营业区,这边的改动相对而言就要大出许多。不仅会把一些老旧或无人居住的破宅子改成沿街铺面,还会请视觉艺术工程师做一系列人工造景,最终呈现的效果和一些大热的影视基地类似,到时候还会想想办法拓宽道路,避免人流高峰难以通行的问题,毕竟原先的巷子出入口极其狭小,这也是很多住户后来都逐渐般离的原因。
之后志彬不仅会把三伯的客家美食总店面开设在此处,也会请嘉芬过来另开一家手扎工艺分店,到时候沿街贩卖这种非遗小吃和工艺纪念品的铺子肯定不会少,为了避免同质化严重和不良性竞争,到时候也可以引进很多年轻人钟爱的快餐店和饮品店,甚至一些不太吵闹的酒吧或者特色服饰店也可以适当开设在其中,至于那些不太好彻底改造的中大型居民院子和古旧民房,则可以回馈给原住民改造成民宿使用。
总之,志彬一开始在这半边规划的就是一条中型仿古商业娱乐街,另外一边则是真正的古街区,虽然这种模式在本地还是头一次出现,但志彬也有这个信心将它经营得像模像样。
不过在改造即将收尾时,一些问题还是让志彬觉得困扰起来,就比如他这种‘一半一半’的规划理念,似乎与文旅局的产权归属方式起了冲突。一开始汪华是以为志彬准备把古街全部开发成独具文化气息的特色旅游区,收费也如传统景区一样采取一票制。但当志彬给出了具体方案后,汪华也不免感慨还是这海归商人会做生意,虽然进古街免去门票了,但俗话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这种综合性购物娱乐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绝对大于区区门票收益。
当然,如今的开发方式自然是和原先政府投入补贴时的构想相去甚远,官方也不可能像以往宣传景区一样,以传统方式去替一条商业街做推荐。毕竟那一半用来吸引游人的祠堂街区是免费进入的,十八巷子虽说打的是客家文化旗号,真正盈利的却是另外一半仿古商业购物区域,这种营业模式的最终产权归属通常来说都是由多家商户分摊,它贡献的是税收而非某家旅游景区开发商直接收益,文旅局这边相当于要白搭进去宣发成本。
于是志彬最近也多次去找汪华商量,之后的宣发究竟是集资进行还是继续采用补贴,如果是官方拿出大头,那以后古街还是要象征性收取门票,至少祠堂街那边需要建一个收费闸口,否则这个亏空最终没人来填。但如果这样,势必会让大部分抱着‘看一看’心态的游客望而却步,哪怕只是收个几元钱,估计也会劝退很多原本在商业街这边有消费欲望的人。
道理很简单,这修的不是什么高速公路,行人非得买单不可。但它如果没有回收成本渠道,文旅部门也不会冒着赤字风险替人做嫁衣,就更别提以后开发二期。
思来想去,志彬还是决定自行宣发,之后再从商铺方面提高租金回笼。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即便这方面的花销是以年为周期,以亿为单位,但如果现在舍不得掏这个钱,那等以后这条街变得无人问津,最终成了烂尾工程,到时候就追悔莫及了。
既然选择了保留产权,那志彬也只好去注册了自己的旅游公司,毕竟之前这还是一个文保基金会与政府合作的旅游项目,组织架构和法人代表都是由文旅局牵头,不过这么一来现在则变成了他一个人的事业,责任和压力很快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为了这事,他最近也先后跑了许多大型的广告公司,想了不少办法,只不过比起政府掌握的宣传资源,民间要做到这么大体量的品牌打造工程还是颇为困难。他如今也才慢慢感受到,比起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支出和建设,这种品牌口碑方面的软实力提升才是投资无底洞。
这天志彬忙完之后刚回到家里就唉声叹气,林洋见了不免表示疑惑,他也只是简短把自己的困惑提了一嘴,没想到儿子却忽然从沙发上跳起来,这不正好撞上大业务了?
“爸,这事您还找什么外人啊?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做我的甲方?”
林洋说着赶紧倒来一杯茶,搓着手毛遂自荐:“您先把需求大概给我讲讲,我明天一大早就去给您制定详细方案,一直改到您满意为止,怎么样?”
“就你?”志彬听了差点笑出声来:“嗨呀,你那破公司我都懒得去。哦不,我是没那个脸去,弄得跟个废品收购站一样,你小子知道我这是什么体量的大单子吗?就敢随便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嘛,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您怎么对我这点信心都没有?”
“得了吧,别总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我看你们顶多也就是给什么店面做做钣金广告招牌,以后等商业街建好了,到时候我再慢慢给你介绍生意吧。”志彬看着儿子满怀期待的眼神,却还是抽着烟不屑道:“这是给旅游区做全国性宣传,不是你那小打小闹。”
“哎,您肯定是误会了,之前不是给您解释过吗,现在做广告业务只是我们很小的一个板块,比起您说那些鸡毛蒜皮,我们其实擅长的正是品牌打造和文化包装!”
“就吹吧你,不过你要是单纯好奇,给你说说也无妨。”
就这样,志彬怀着喝茶聊天的态度,把自己最近的烦扰和需求统统给儿子说了个遍,他当然没想过林洋真有这个能力完成一部分诉求。
“那好,您的要求我已经知道了,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线下的推广体系,所以除开实体部分,明天一定给您拿出初期方案来,您就当是试试水如何?”林洋拿着小本子一边记录一边提醒道:“当然,这个帐还是得算明白,而且我们的收费很合理的,绝不会问您多要。”
“哟呵,臭小子倒还认真起来了,我倒还真想知道你能玩出什么花样。”
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林洋当天跑去公司加了个夜班,硬是召集全公司人手之力,给他拿出了一套品牌包装建议来,只不过按照志彬的要求,这个价格也确实不低。其中主要花费就在门户网站打造和宣传片拍摄上,其实算下来他也确实不算多赚。
在林洋的方案里,确实没有多少线下宣发活动,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广告牌都租不到。不过比起这些时效性长的传统方式,他们公司主打的还是线上推广,通过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投放热门链接,再加上后期准备摄制的网络短剧和旅游宣传片,一段时间内就会有很高的点击量和关注度,甚至苏谣昨天晚上已经连夜设计出了第一版品牌LOGO出来。
在志彬看了这些想法超强的构思后,也不由得啧啧称奇,其中还包括他闻所未闻的一些软推方式。看来儿子居然还真把这事做的有模有样起来,年轻人的创造力确实不容小觑,可见未来自己若是不想办法与时俱进,迟早会被这群小鬼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