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60章 民间阻力

半个多月过去,十八巷子的改造计划已经制定完善,志文画好了所有图纸,并且建立了精确的模型。志彬也拿定了最终规划方案,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汪华那边确认好居民搬迁事宜,就可以立即开始施工。

但这段时间以来,不仅汪华那边忙得焦头烂额,周波也为这事叫苦不迭,即便是镇政府联合社区每天走街串巷做宣传,最终还是没能和居民们商榷好动工日期。

这也没办法,旅游商业开发不算重点基础建设类项目,也不可能采取强硬措施劝离,而且一次性遇到这么多‘钉子户’,显然不是赔付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志彬作为开发商也想不到什么好主意,既然能让住建局和文旅局同时犯难,说明这事还要通过政策调整才能解决。

不过在大家这么长时间的努力之下,也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松口,他们虽然表示自己拿不定主意,却向工作人员透露出了一些消息。据说这次之所以有如此大规模居民表示抗议,主要还是一部分本地家族势力从中干涉,巷子里有几位老人好像对此意见最大。

原来志彬之前的猜测并没错,这事的背后果然是有极个别人在出谋划策,主导了民众意愿方向。只不过汪华还是想不通,就算这些老家伙思想观念陈旧,总不能一两句话就能立即服众,以至于大家连这么丰厚的补偿款都不要了吧?

他之所以这么想,也还是不了解福建当地民情。虽然汪华已经在这地方任职好几年,但他并没意识到一些本地大家族说话做事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在本地扎根超过百年历史的大姓,不仅根系庞杂人数众多,他们的子嗣也都在本地各个行业和部门里身居要职,一旦涉及到这些大姓的利益,很多政策推行到中途也只能就此作罢,无法继续深入下去。

所以对这些世家大族,即便是再细微的政策变动都要事先找他们商量好,达官显贵来了也得好好礼让三分。毕竟民间力量不可小觑,如果上面真有什么决策是官员们一时脑热拍板决定下来,那他们也不可能成功执行,这也就是自古以来官与民相互制衡的智慧。

就像这次旅游开发,即便汪华他们已经觉得各方面都已做好,赔付力度和政策优惠方式都是为民众考虑,但落实的时候还是遭遇很大阻力,说明其中总还是有些东西没考虑周全。有时候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当然不会有决策者这么宏观长远,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面,总是能找出一大堆官方触及不到的东西。

之后不久,周波就只能带着汪华他们亲自去走街串巷,直接到那些家族长辈家中拜访求见,如果找不到办法把他们说服,那这个工程就只能向后拖延到遥遥无期去了。

根据社区反馈来的消息,在这次大规模反对声浪之中,其中呼声最高的是来自周家。而周家也恰巧是十八巷子里人数最多的家族,他们的老族长如今已经快九十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地主导着家族里大小事务。让汪华费解的是,周雄业曾经还担任过龙岩工商局的副局长,也算是一位退休老干部了,面对这种利民的商业开发项目,怎么如今倒和官方唱起反调来?

起初他们还以为这次临时拜访会被拒绝,没想到简单通报之后,对方不仅派人敞开大门迎接,还提前准备好了茶点,算是给足了这些机关单位的面子。在汪华等人进门不久,周老先生就展示出家族的热情好客,表示要留下众人吃完午饭再聊。

老人表面上虽然客气话说得一套一套,但每当汪主任他们问起正事,周老爷子要么就是岔开话题,要么是闪烁其词,总之就是没打算正面回答,到最后也只能表示无辜,硬说这件事是民意如此,他一个老人的发言权不足以让大家都联合起来反对。

看来老爷子以前不愧是混过官场的,这种话属于是真假参半的托词,虽然他在十八巷子里德高望重,但要以一己之力让大半个社区的居民听从指挥显然不可能。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本人虽然做不到让大家言听计从,却能联合起与他一样其他大姓的族长,只要最终打起反对旗号的人超过半数,这件事要落实就基本算是奢望了。

按照这个逻辑,即便汪华他们一家家把这些家族跑遍,大家都可以说是民意如此,自家也只是由于一些家庭问题甚至个人原因反对开发,总之想要找出领头人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耽搁老半天后,还是基层经验更加丰富的周波找到了切入口,他通过老小区改造和住房问题作比较,把老百姓在此事中可以得到的长远利益提了出来。正是这般循循善诱,老人的口风也没有刚才那么严,而在大家继续苦口婆心劝说之下,周老爷子才说出了他反对此事的一个真正原因,而那件事就要追溯到上一任文旅局领导的一个失误。

但事情年代比较久远,像汪华这一届新来的官员几乎很少耳闻,于是大家也只好暂时草草结束了今天的到访,至少要回去把当初那届班子造成的遗留问题研究清楚再来。

“行了,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吧,我给你们一个提示,回去之后好好查找一下东岳沟的资料,看看当时那个烂摊子是怎么搞的。”在把众人送出门后,老人也不忘提醒道:“我绝不希望当年的事情在大家身上再次上演,所以你们作为决策者,最好是能够保证这些项目时刻受到人们监督,更要随时和当地居民沟通,只是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写材料是绝对不行的。”

有了老人的明确提醒,这天回去之后大家就开始埋头啃档案,想办法找出当初那个失败的开发项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而且根据老人的口气,他应该是亲身经历甚至参与过当初这个失败的工程,所以才会在如今出现类似情况时产生这么激烈的反抗情绪。

至于当年项目失败的具体原因,现在虽然是众说纷纭,但主要矛盾可能也与官民意见不统一相关,再加上一些急功近利的部门负责人,最终才导致了那个烂尾项目。

在翻阅大量资料后,汪华总算是把东岳沟的情况搞清楚了,原来在九十年代末时,地质勘探队在龙岩南部发现了一处大型天然温泉,文旅局首先想到的当然就是围绕该地区进行景点开发。开发商一开始的计划也是大面积铲平并重新改造现代建筑,并植树种草人工造景。

然而矛盾的是,当地同时也是一片土楼聚集区,不仅存留有大量传统民居,还有很多祠堂庙宇扎堆,想要全部推倒重建就意味着居民大量搬迁安置,以及古建筑被毁等诸多问题。

那时候文旅部门还没有意识到土楼的文化属性及其重要意义,也就没想着把这些老建筑重点保护,村民们见到有丰厚补贴,大都抵御不了短期利益诱惑,所以大部分人都在搬迁协议上迅速签字,首期的改造开发工作也进行得非常顺利,大量老楼被挖机迅速铲平。

在开发商的规划中,村民们最终也还是要重新回到东岳沟定居,毕竟旅游和服务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开发完成没有人口回流就会导致用工困难,很难支撑后续盈利。

然而等到首期工程收尾,村民们都不乐意搬回来了,因为围绕旅游区新建设的楼盘售卖和租住价格太高,几乎都被用作酒店宾馆开发,当初给予村民的补偿款也难以支付高昂房价,这些房区可以说是给游客们准备的,而并没有考虑到当地服务人员的福利。

另一方面,工商局那边也没有提前预备好支持村民再就业的政策,导致很多村民即便是想回来参与创业和后续建设,回到东岳沟后也没有得到相应扶持,最终的结局就是老房子都没了,大家只拿到一笔不够作为安家费的补偿,村民们只能远走他乡才能维持生计。

看完这些资料,汪华人不知感慨,原来老人的担忧确实是事出有因。虽然这个案例之中有一部分因素是开发规划进度不合理,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官方和民间缺乏沟通,无论是投资者开始政府部门都只是各干各的,事先没有给与民众足够的选择空间。

即便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汪华还是去东岳沟进行了实地探访,毕竟资料上的东西也不一定全面,或许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还要拜访更多老人才能得知。之后他在当地也如愿找到一位看门的老大爷,据说老人就是此地曾经居住的村民,当年也亲身经历过那些事。

“哎呀,你们是不知道啊,当时别说是我们这些老百姓,最后听说那个老板也亏惨了。你看看这地方现在什么样子嘛,修这么多别墅却完全成了空小区,更别说旅游的人…”

没有人是赢家,这正是汪华设想中最难以接受的状况,他现在也算是理解了为何周老爷子始终不肯点头,想必当年这件事确实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坏印象。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