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51章 长远目光

次日一早,志文他们驱车一路将评审组陪送去了机场,张教授也于当日下午回到北京。

送走了各方来客,这场并不算短暂的‘考核’总算是告一段落,而在临走之前,对方还是没有透露土楼究竟有没有申遗成功的可能,他们虽然对此始终保持高度的兴趣和积极性,态度却始终让人很难摸透。只是从张教授传达的意思来看,初审现在基本上算没问题了。

对于提心吊胆担忧好几个月的大家来说,这已经算是极好的消息,更何况这次还遇到了恶劣天气,只要申遗进度依然在按照流程走下去,那就属于一切顺利了。

至于剩下的,就只能像以前那样继续等待消息,如果真的审批成功,教科文组织也会第一时间同步在官网和电视讲话里向全球公布这个决议。

在结束了这段忙碌之后,志彬心里倒是忽然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想法,在此之前,他还是先找三伯聊了聊之前那个尚未结束的话题,也就是关于自己准备创立家族产业的事。

聊着聊着,还是同往常一样,三伯忽然又像是触景生情,忍不住悲从中来。而且他哪怕心里再怎么想为志彬出一份力,奈何自己已经年迈,也难以抽出精力,提供不了许多帮助。

“志彬啊,咱们林家这些子孙后代,要是能都像你一样这么想就好了。”老人说着忍不住叹气感慨:“哎,要说都能有你这份心,估计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

“三伯,事情难是难做,但总得有人站出来。或许我前二十几年来没有这个机会,但现在既然回来了,而且也有这个资源和能力,自然是责无旁贷。”

“我这个糟老头子,现在也只能是祝愿你一切顺利,能够帮忙联络走通的地方,我也会想办法替你去传达,至于其他的,只能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林家毕竟是今时不同往日,即便是能找出几个颇有影响力的成员,他们如今也都各自散在天涯,而且暂时没有回来的打算。这种情况下,如果真要做事业,随便拉来几个林家人充数是绝对不成的。志彬现在都没有从林伟那件事的心有余悸之中走出来,以后用人也会严格进行考察衡量,而且任何一家公司在起步阶段都对领导团队有着极强的要求,哪怕找来的林家人没什么坏心思,一群没才能的庸才也会很快让事业走向下坡路。

至于那些真正有才能的林家人,在志彬尚未做出成就之前,哪怕高薪把他们请回来,估计真正心甘情愿的也不多。更何况现在林家的凝聚力早不如当年,志彬心里很清楚,要说只有金钱才可以把大家拴在一起,难免会步入父亲公司的后尘。

所以现在能做的,其一就是好好做一些落到实处的长远打算,其二就是尽可能让林家恢复亲缘关系,通过自身作为给林家人立榜样充底气,尽可能重现当年的合家和谐。

其实作为老人,林哲贵心里何尝不希望家族能早日重聚团结,但这份心意却只能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变淡。很多老人之所以不问世事,显得格外淡泊,主要也都是早已看惯了世态炎凉,人心变化无常,最终一颗颗热心肠也只好黯然冷却了。

不过志彬也向他保证,关于此事绝对要做得漂漂亮亮,不会轻易半途而废,这就让老人心里又重新燃起希望。三伯最终表示只要是他能用到的地方绝不推辞,哪怕以后病了只能躺在床上,也会拿起电话帮他联络林家亲眷,除非是真有一天自己完全动弹不得,那也要在闭眼之前看一看志彬所承诺的东西,即便只是一个雏型也无所谓。

三伯这边聊完,志彬又立刻去找了汪华,一来是对前段时间他在座谈会上出谋划策,接连演讲给大家提振气势表示感激,二来也打算好好咨询一下关于龙岩旅游业相关信息。

没错,在志彬的规划中,他已经越发倾向于投资文旅行业。虽然这方面的花销深不见底,最终收益也都很难直观摸清,甚至带有一部分公益性质,但只要摸清行业脉络,一旦证实当地旅游有振兴希望,将来绝对会是一片回报颇丰且造福本地的蓝海。

从二人相识以来,汪华对这位海归老板的态度一直都是充满热情,他们在基金会私下交流接触的时候,汪主任甚至都会忘记他的机关领导身份,也经常放下身段给志彬答疑解惑。而现在像汪华这样的学者型官员确实是非常稀缺的存在,通常这种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逻辑,而且并不会太在意官场的规则俗礼,所以找他们办事最好是真心实意有需求。

恰好志彬也习惯了国外那种精简明朗的效率型服务政策,回国以来也经常由于过于直来直去而耽误了一些事情进程,他雷厉风行的风格或许不适合与其他部门领导打交道,而到了汪华这里,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合作起来实在恰如其分。

其实早在土楼进入申遗计划之前,省文化厅就已经在龙岩地区做过较为详尽的文旅发展规划,只是现在还没有确定重点的扶持方向,更没几个胆量足够的老板愿意投入。就在汪主任听说志彬有这方面想法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的表示,现在就有几个短期项目可以试试水。

按照汪华的意思,之所以让志彬先尝试投入短线工程,也是给他这种几乎没有文旅行业运作经验的老板先铺垫铺垫。即便是前期赔了一部分,在政府方面提供的扶持基金下也能帮忙兜底。至于那些声势浩大开发周期太长的项目,汪华也真心实意劝他暂时先别染指,即便这些项目看起来帮扶力度大,大头几乎都是由政府拿,但它们的空缺也动辄数十亿,一般人都没这个胆量,更没这个财力一下子投进去,毕竟谁也不想从身价上亿忽然变成负债累累。

类似的例子确实不胜枚举,很多景区开发工程由于规划不合理,修建一半出现各种问题就容易变成烂摊子。好不容易逃过了烂尾,却由于宣传经营不善最终废弃的事也不罕见,最终获利的也只有当地财政和部分基建开发商,真正投入旅游的原始股老板们却成了冤大头。

除此之外,这些项目通常来说都是半公有性质的,即便是成功规避掉了所有风险,最终也按照理想状况做成了,后期收益方式可能也会向公益流转,或者立即投入到下一个漫长巨大的开发周期中,老板们哪怕是想短暂收拢一波资金,也得看所有集资者的脸色。

所以汪华这个建议还是实实在在为志彬考虑着想的,毕竟他就是文旅局规划发展处的负责人,如果换做其他渴求政绩的官员,估计绝不会轻易放过志彬这样的富商,一定会想尽办法吹捧那些大项目,甚至巴不得让他一笔就给投资到位。

而对于汪华给出的那些小项目,志彬看来看去,却也始终没选出一个让他中意的。因为这些工程要么就是地方太偏远,要么就是已经有烂尾迹象,即便有一些看上去还有点前景的,也早被其他老板蜂拥注资,现在入场也只能分点汤喝,根本和志彬所想的家族产业相去甚远。他打算做的事业必须是自己拥有足够话语权,而不能处处都要受制于其他股东。

看到最后,志彬忽然在一份长远企划书里找到让他眼前一亮的地方。

“汪主任,你看这地方,确定会在明年初开工吗?”

汪华扶了扶眼镜,不由得嘴角上扬:“林老板,还是你有眼光啊。如果资金能顺利到位的话,或许正式的上马时间还会提前,你要是真有想法,我可以上报一下。”

志彬点了点头没多做回答,他也在告别之后立刻去找了一趟堂哥林志文。他这性子果真是说一不二,这边才刚看完企划,看样子就要直接去找工程师讨教开发改建方案了。

于是当天下午,兄弟俩就再次回到了十八巷子。没错,志彬看中的正是这片颇为杂乱老旧,甚至有些破败的老街区。尽管这地方是龙岩为数不多的古街,但它的‘古’并非那种开发过的精致仿古,而是真正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老,只不过里面的住户太杂祠堂太多,环境之复杂也远远没有达到能迎接游客的程度,再加上其中有很多地方都缺乏维护变成了危房,本地甚至都有大量居民在逐渐搬离,所以这地方一直没有被人重视起来。

二人走在早已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上,仔细端详起这片看不到头的熟悉场景。这片街区虽说就处于闹市不远,却也在巷陌深处偶有自得的一份清幽。

尽管地方不大,而要说真正开发难度也还是有些棘手的,比如问题百出的水电管道网路需要彻底更换,老旧的防洪排水系统也要进行大改,而且这些建筑里大量使用的木质结构也使得消防问题是个很大隐患,总之还别说旅游,就是单单要整改老毛病就有不小的工程量。

即便如此,志彬还是觉得这地方正是自己特别看重的文旅开发佳选,哪怕初期投入的成本大一些,它最终呈现的效果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志彬现在还清楚记得,前两天那位华裔专家坐在路边讨教传统宗族文化时,堂哥所说的那些话,以及弗莱尔若有所思的神情。这条街已经不仅仅是一堆破旧土墙建筑,简直像是浓缩起来的文化符号,如果连这种地方都要逐渐废弃,那修建再多仿古的商业街又有什么意义。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