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47章 全面准备

初夏的风从海岸吹来,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里,一切往日阴云似乎都会被遗忘。

距张教授他们重新启动申遗进程,到现在已经过了两个多月。

那段时间里无论从土楼修复,还是资料收集方面,都几乎动用了整个龙岩的人力物力,各机关单位也把资源和精力慷慨倾注于此。毕竟世界遗产名录的知名度摆在那,这份殊荣对于国家来说都算是分量十足,更何况是龙岩这种小地方。

最近志文以自己在建司的号召力,组织起一支志愿者队伍,巡回检查此前列入名单的土楼修缮情况。计划是汪华提出的,他希望楼群能随时以最好的维护状态迎接检查,因为随着张教授他们出国递交材料,几乎整个龙岩地区都在待命,评审团随时可能会来到龙岩。

如果有朝一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土楼也能成为和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齐名的世界级文化瑰宝,那对于当地人来说,付出再多努力也是值得的。

按照审理时间表,现在那份资料应该已经由国家文物局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初审结束就会有外国代表团亲赴龙岩进行实地评测认证。到时候不仅是对土楼本身的情况做评估,这也将会是对当地政府的一次综合性大考验。

接待做得好坏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土楼作为仍在使用的民居,其申请项目也明确划归为‘民族独特文化’这一栏,到时候不仅要向外国友人展现出足够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底蕴,同时也要给住户们提前做好宣传准备,要大家都能拿出热情迎接检查的精神面貌才行。

所以不止是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还要调动民众,才能让这场大考完美收官。

不过就在汪华他们满怀期待等着回复时,从文物局传回的消息却让人有些担忧。

据说张教授的团队此行并不顺利,今年申报世界遗产的国家地区非常庞杂,项目也五花八门。虽然每年的评审项目数量没有明文限制,但教科文组织的人手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在一众竞争对手之中获得评审团的青睐,就必须保证土楼在各方面保持优势。只要能让土楼项目在他们心目中的优先级提高,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而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项目中,有迄今数千年的非洲遗迹,也有香火鼎盛的中东古刹,不过让张教授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在初审阶段的一系列硬性指标。

其中就包括对土楼最不利的现存状况评估,对比起那些很方便维护的单个建筑,土楼是作为大型建筑群项目入选的,这毕竟不只是走马观花看一遍这么简单,即便在数千栋楼里经过精心挑选找出了几十座,估计评审组来了也很难全部访查个遍。

唯一的好消息是,在专家团队与国外评审部门的斡旋之下,他们最终还是争取到了一次提前的现场评估。其实按照流程标准,本来应该要等到初审通过才有这样的机会,而由于前段时间张教授收集到了足够丰富的海量资料,并且以极其专业严谨的视角给这份本就的详细报告做出了充分注解,终于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评审团对土楼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龙岩这边也立刻做出响应,必须要在下个月评审团过来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即便这次实地探访并不能对最终审核结果造成关键性影响,但这毕竟是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关注,无论如何都要给国际友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官方几乎是连夜发表声明,通知当地机关部门必须再次联合民间力量,发挥出各个单位最大的能力。

通告下发次日,汪华就接连主持了好几场文保座谈会,这项系列会议原本是由市文旅局牵头的,后来逐渐变成了基金会出资的民间性质,以前也是保持每月一次常态化举行,只不过由于它本身还是文化讨论性质,再加上期间由于其他重要任务耽搁,后来参加会议的部门领导和地方官员越来越少,所以到现在已经有好几次延期或取消。

如今到了迎接评审组的时候,会议重要性也再次凸显出来。更何况这几场的主题就是如何调动文化挖掘能力,集中展现本地民俗风情。各单位哪怕是临时抱佛脚过来旁听学习,起码也会比毫无头绪强得多,到时候做接待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一开始会议的重点其实还是在讨论土楼本身与当地客家文化究竟如何联动,以及民俗风情要用什么形式才能更好集中表达,对这些听起来抽象的内容,汪华作为文旅部门的‘研究型干部’,在相关方面还算有相当丰富的研究,也拿出了不少实际办法。

不过随着一些人提出,就算大家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很足,到时候如果对方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什么误会,最后会不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这一点确实让一些与会者开始担忧,尤其是一些毫无出国经验的乡镇基层领导,毕竟大家都是在儒家文化圈长大的,进入体制内也是按照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一套规则说话做事,平时都是面对同样文化背景的国人,哪怕再大的领导来视察也至少不会无从下手。

正由于没经验,大家提出的问题也是千奇百怪,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觉得面对一群截然不同的面孔,很多方面就显得束手束脚,也不知道该以什么规格接待外国友人,到时候具体又该向评审组展示出哪些东西,有没有由于文化差异需要避讳的内容?对方会不会误解咱们的传统礼节?是否需要提前准备适合他们口味的饮食?

谈来谈去,最终这些吹毛求疵的问题反倒把会议方向搞偏了,在众人七嘴八舌之下,似乎觉得哪怕是一个语气或者动作,都可能造成沟通障碍,这显然是把评审小组过于异化了。

再后来的讨论重心又逐渐偏离到交流障碍上,一些人觉得官方单独做准备也是不够的,民众是否需要提前选出与评审组接触的代表,这些人是否也要进行培训,甚至还提到本地开展全民学英语活动这么离谱的建议,都快赶上北京备战奥运了…

当然,汪华也觉得实在没必要弄太大排场,说到底人家也只是派专家来考察土楼,又不是真的要在这搞什么大联谊。现在之所以要做提前准备,主要是为了配合张教授给出的评审标准流程,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持,很有可能这个小组驻留不到三五天就会离开。

而且志彬也在会议结尾时告诉大家,双方接触的时候只需一个合格的翻译就足够了,在保证正常交流的大前提下,彼此态度友好尊重比什么都强。而所谓的文化差异,也并不会影响人家公事公办,否则那些海外贸易都要像如此畏首畏尾,岂不是啥都做不成?

志彬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毕竟人家是在海外生活的二十多年,而且生意上也有过各国合作伙伴,见过的老外多了去。有了他这番话,大家悬着的心也才慢慢放下。

不久,各单位也就按照分派任务开始按部就班做起准备,既然沟通理解方面想不出什么更好的注意,那就先从硬件上下点功夫,至少要让评估小组感受到诚意。

比如城市管理局这边直接开启了市容大扫除行动,集中整治了一些原本就脏乱差的地方,就连村镇道路和城乡结合部的一些老顽疾,或者难以注意到的死角,都临聘了一大堆环卫工人全部清扫了一遍。除此之外,交通部门也提前为评估组开启绿色通道,到时候这些国外专家要来回辗转各个地区村镇,这样势必能节省下不少时间,提升评估效率。

至于志文这边,他带领的志愿者最近也完成了对名录上所有土楼状况的审查,最近又开始着手研究起土楼在各种自然灾害隐患下的处理方案。原本就工作繁忙的他几乎像个陀螺一样奔走各地,再加上最近气温上升,志文又差点因为接连熬夜和奔波而中暑。

不过即便做了这么多,志文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始终觉得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够。之后他不得不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张教授,希望对方能给自己指点迷津。

在志文说清自己的困惑后,张教授却是直接让他放宽心,以轻松自然的状态迎接才好。

‘张老师,其实从三年前,您提起要把土楼带进申遗流程之后,我对此的关注就几乎没有停止过。这就像学生勤勤恳恳埋头刻苦,即将迎来最后的考验一样,我觉得这种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住,您如果能提醒我一下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足,至少我心里也不会太过紧张。’

面对志文的真情实感,张教授也在邮件里以简短的回复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

‘志文同志,你这些年为此付出这么多,其实早就能做到问心无愧,更何况现在我们拿出的成果也算质量很高,何必要为此过于担心?而且我始终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咱们土楼本身就有足够引以为傲的文化底蕴,有这个资本和实力让老外大吃一惊!’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