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迎来尾声,虽然现在还没进入正式申报流程,但这份来自国家文物局的鼓舞也给所有人吃了一个定心丸。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数日的会议安排之后,接下来就是热火朝天的施工阶段了。既然上面给出的最后期限是三个月之内,那势必要在两个月里完成全部土楼修复工作,这样才能余下一个月时间给专家组实地拍摄调研,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大工程。
一开始按照张教授他们的预估,在列表里的几十座土楼并不需要做到每一栋一个工程队负责,毕竟两个月时间,完全可以分为两个工期来干。第一期先对部分楼体损伤较小的建筑群进行为期两到三周的修缮,其他规模较大的楼群则放在第二期,由经验丰富的施工队处理。
但这个方案还是很快被否决,周波毕竟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他觉得仅仅是劝离就需要不少于半个月才能完成,再加上各地乡镇民众觉悟不同,政令方案真正落实下去造成的反响也会大相径庭。此外,志文也是在本地扎根一线的工程师,即便现在有一套完整的建筑模板,不过真正到了工地上,经常也会有各种实地问题层出不穷,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这样一来,最大的问题就摆在面前:龙岩境内确实没有足够的建筑施工队可用,而且这种工程也不可能随便找些泥瓦匠来充数,必须要使用足够专业的建筑从业人员,至少要能看得懂志文画出的那些模板,否则只会让事情南辕北辙。而如果要同时满足好几十座土楼一起施工,那就必须从其他地方请人过来,还要跑去周边县市招标。
好在之前张老已经带着团队在各单位做好了提前动员,民间力量难以解决的情况,就通过机关权力想办法。在开工前不到一周时间里,市委从漳州、泉州、厦门等地通过重金悬赏等方式,紧急招来大量建筑公司投标,施工队伍也很快集合完毕,从数量上来讲完全够用了。
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志文立即对招来的各个工程队展开临时培训,至少要让所有队伍都能真正理解他做的那些模板,并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去施工,不能出现各修各的或者胡乱发挥等情况。在培训完成前,肯定不能让他们轻易动工。
而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正如周波之前所说,光是劝离土楼原住户就折腾了十多天时间,这还不算提前为住户们准备临时住所等安排。和之前的好几次修复工程量不一样,现在既然要对这么多土楼翻修,那成百上千名住户们这段时间的安置点也成了问题。
这可不是几十个人的小数目,不能真把他们全部赶去周边企业闲置宿舍,上次这么做也只是由于塌陷灾害来的土壤,镇镇府财政吃紧又无计可施,再加上那段时间马上过年,厂区大都迎来假期,也确实有很多空余的床铺可供使用。而现在正值开工季,根本找不出那么多空余宿舍,并且这本来应该是造福大众的计划,到时候产生极大的民怨可不行。
最终市里的解决方案是继续扩大拨款,根据住户分布就近征用了市内三成以上的宾馆酒店,并争取到优惠价格,让上千居民暂时安置在这些地方,居住条件也比厂区宿舍强得多。对于一些身体情况堪忧,或者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统统接去福利院和就近医院暂时安置,至于那些实在劝说不了的住户们,那就以分发补偿金的形式,总之必须做到彻底清空。
就这样,培训和人员劝离几乎赶在同时完成,接下来各地第一时间投入到一轮土楼修复工作中,而同时调动这么多资源,还高价聘用外来施工队,目前为止的总花销已经快破亿。
不过张老他们也说得很明确,这次一切花费都有国家特批补助,包括地方财政对此的支出之后进行统一汇报,这笔钱统统可以事后报销。
即便做足了准备工作,但开工不久,让志文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之前的临时培训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并不能真的让所有人都完全按照图纸来做,毕竟每一栋土楼的年代、实际保养状况都不同,施工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遇到实际问题了往往只能继续后延工期。
于是张老特地任命志文为总工程师,并派遣几位古建筑修复方面的专家给他做顾问,再加上志文也找来之前先后参与修复衍香楼、承启楼的几位老跟班,一个督导小组就此应运而生。志文按照实际施工情况,把技术难度由浅到深做了详细列表,并分派个人承包楼群的修复进度,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游走巡逻于各个施工现场,一来是对施工进程中的不规范之处进行指正,二来也能集中反馈一些较难的技术问题,让专家组可以方便探讨。
志文虽然大病初愈,但他还是没有丝毫放松,只要是需要他现场指挥的地方,都绝不会找理由缺席,只有当身体实在难受的时候,才会指派人手。
通过如此细致的安排,工程进度也慢慢跟进到规划中的水平,虽然有部分修复细节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用作信息收集和影像采集已经足够了。
就在一切按部就班进行的时候,又一场不合时宜的雨水从天而降,就好像是天公不作美,非要在这个时候延误工期。按理说往年这个时候都还没到梅雨季节,而让人糟心的是,这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始终不停,简直成了大家的心头患。
其实要说具体影响,这点小雨倒也不至于真能让大家停工,起初造成的困扰也顶多是外墙和屋顶方面的维护。但最要命的是,按照志文的模板,土楼古法修复都是要取本地黄泥加工成的复合材料一层层给墙面加固,而泥土可比不上水泥,它的凝固对气温湿度都有着很苛刻的要求,否则涂上去还没干,再稍微一淋雨,一切都算白干了。
从古籍资料中就有不少考证,修筑土楼时,尤其是做土夯墙面,必须要求在晴天施工。要说动用古人智慧,也许老一辈匠人还能想出一些解决办法,但现在工人师傅们都是四处临时征集的,本就不怎么熟悉这种修筑方式,大家遇到接连阴雨也只好自认倒霉。
当志文他们将这个情况反馈上去后,很快防灾应急指挥部给出回应,他们会提供最有力的支援。正当施工队还疑惑,上面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气象部门很快发布了一份长达一个月的人工降雨公示报告。预计从即日起到下个月末,每隔三天的夜晚就会在预定空域大量发射降雨弹,以达到降低云层厚度的目的。
志文也没料到上面的回馈如此雷厉风行,当天晚上全市范围就足足打了数十枚降雨弹,第二天一早,整个市区周边几乎变成晴空万里的景象,这足以让施工队伍好好弥补之前拖延的工期,也对土墙面的凝固进度大有裨益。
其实这次龙岩地区的各机关单位确实对此下了很多功夫,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除了各种拨款、安置民众等明面上的付出,让志文他们没想到的,也还有更多很难注意到的细节。
比如为了防止无业人员偷偷前往工地盗取建材,公安部门就联合各辖区派出所,加强了工地附近的巡逻人手,凌晨时分还能经常看见一些打着手电筒的民警在土楼周边进行巡逻驻守。而为了保障施工队伍的人身安全,各村镇卫生院也早早开辟好了绿色通道,并且组织了应急救护小组随时待命,毕竟工地事故率常年都是居高不下的,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可能都是危及生命的重大事故,所以卫生部门必须提早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就连道路、消防、市政等等部门,其实都已经统一下达过类似指令,为的就是在这两个月内,全力保障土楼修复进度,争取在上级下达的最后期限之前提早完工。
如此大规模的部门联动之下,终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栋完全修复的土楼也在开工不到一个月内宣布完成,随后的各个工地进度也都接近尾声,几乎每天都有完工报告向志文的团队发送过去。而志文他们也忙得像蚂蚁一样,整天穿梭于各个工地验收成果,并将详细的验收表单反馈给张教授,由专家组最终点头签章。
总体来说的修复进度是喜人的,在督工小组的努力下,大部分土楼修复效果都完全符合张教授提出的标准,甚至有一些原本保养程度较高的土楼,几乎没怎么动土就完成指标。当然,也有极少数土楼由于年代太久等缘故,最终效果有些差强人意,但接下来的时间也足够志文他们另派人手进行二次修缮,总之只要在名单上的楼群,尽可能的不放弃任何一栋。
在第一栋楼修复完成后,张老等人也没闲着,专家组立刻投入到现场数据采集工作里。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老人家也每天带人泡在历史博物馆,继续深度挖掘史料。而接下来的现场采集则更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毕竟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白天往返于乡野楼群之间爬高上低,晚上还要继续啃县志读文献,一般人是绝对吃不消这种工作强度的。
转眼间到了农历三月中旬,当所有土楼修复全部完工,专家组的任务也算圆满完成,这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大家的确创造出了一场工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