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38章 无定规则

正月过去不久,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播洒下来。

春雨贵如油,尤其是开年后的降水,总能预示一个丰收的新年头。

谁也没想到,张云升他们在离开龙岩三个多月后,这么快就折返回来。而且这次无论从随行人员数量,还是队伍分工规模,都比之前寥寥十几个考察员大得多。

一开始汪华他们自然是在期待一个好消息,毕竟去年专家组在龙岩忙里忙外折腾那么久,而且志文也带头修复了好几栋土楼,现在连各种类型的具体建筑模板都做了出来,似乎已经到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节。如果再没什么收获,真是辜负了他们一片苦心。

但让人遗憾的是,张教授这次过来确实没有宣布什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据说一切资料都已经递交给了文化部,但就在这份长卷转达给国际方面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却临时公布了一份文件,所以张老等人又才急匆匆返回龙岩,看样子是要有大动作。

文件当然是关于世界遗产名录的申报相关规则,但里面具体细节的改动,好像对土楼的申遗进程有着诸多不利。不过这份文件是面向全世界公开的,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针对性色彩,它旨在推动更加公平公正,可量化的科学化申遗进程,所以总体上算是一种进步。

不过这种进步,确实也给张老等人造成了很多麻烦,毕竟他们提交的那份资料是按照老规则来的,现在如果要以新标准衡量,它就几乎没什么通过的可能。虽然二者之间差别也不太大,而正是那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才最考验文保工作者的水准。

就在张老等人返回龙岩不久,当地文化局几乎每天都在召开各种会议,张教授也开始把这次上级传达下来的消息反复强调,毕竟按照新的标准来看,这次要进行的工作显然靠着民间力量已经不够了,必须让各机关单位协同参与进来。

在官方会议最频繁的那几天,文保基金会也同时开始了一场场座谈会,期间他们也邀请来百忙之中抽身的张云升,老人依然如往常一样,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解这次行动的规模和最终目标。志彬作为基金会创始人,当然场场会议都不缺席,而他也确实感受到了强大压力。

更改评定流程之后,其实条件并没有变得更苛刻,而是需要大家做的工作变多了,而这一切看似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首先便是信息搜集,现在要递交的材料丰富度必须面面俱到,从历史渊源变迁及其考据资料,再到现存每一座土楼的数据和影像资料,都必须做出最完备的列表清单。

原本张教授他们其实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细致了,只不过对于一些几乎很难考证的细节,都需要考古级别的专业报告才能进行支撑,所以现在的工作量几乎是翻了好几倍。大家不仅要亲临现场给一砖一瓦做测量,还要翻阅海量的文献资料找出根源,这简直就像是在为故宫做记录一样,实在是有些为难工作人员。

不过张教授也解释过,这么做其实也正是验证了人家这个名录的权威性,也是为什么只有像故宫、兵马俑、莫高窟这样级别的古迹才能入选的重要原因。人家要求严苛,说明评估的专业性也是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如果有幸能入选进去,那才算真正的世界级遗产。

“大家不要有怨气,这份申明是对全世界一视同仁的,也是透明公开的。其实在《世界遗产公约》里就已经有很明确的相关表述了,人家的评选标准必须是要满足那些苛刻条件,咱们就尽可能搜罗满足条件的证据,事情哪怕复杂了些,也还是有希望的。”

张教授笑着端起茶杯,润了一下嗓子继续解释道:“更何况这也是对咱们考察团队的一次检验嘛,如果没有过硬的考古实力,哪怕那些瑰宝摆在面前,可能也很难成功申请,所以信息搜集这方面,你们大可放心,这件事就完全由我们包揽了。要相信社科院的能力,一定会给大家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之后张老又继续解释了一些具体的《公约》内容,比如判定条件等等,这些其实在他上次来的时候也有提及,而现在重新强调,也是在激励在座的各位。

“入选的大前提一共有六条,咱们土楼目前是满足其中两条,其一是‘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其二则是‘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张老说着忽然稍作停顿,语气变得有些无奈:“其实按理说应该也满足第三条,也就是‘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但这条太过于宏观,我们最终还是舍弃了。”

“大家也别沮丧,其实放眼世界,能满足其中两条的就已经屈指可数,我还是对咱们土楼饱有足够信心的。而让人感叹的也是其中第二条,咱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土楼确实变得岌岌可危了,它的存续状况令人担忧,这也是《名录》要号召保护的一大原因。”

后来张老也提到这次申报的具体方向,土楼作为一种集中表现历史人文变化的代表性建筑,它是从历史、艺术和科学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

虽然比起什么兵马俑、故宫这些古代建筑,土楼并没有格外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时代最久远的,也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修筑。但它作为建筑群的意义,却是无可替代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张教授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

随后会议进行到关键部分,张老也宣布了他们这次专程前来的第二大目的,这也是需要号召全体民众才能完成的浩大工程。因为除了搜集资料这样的专业性工作之外,在申报前必须对名单里的土楼全部进行古法翻修,尤其是那些有隐藏安全风险的,必须立刻排除。

听了张老的要求,几乎所有与会人员都忍不住惊呼,这工程量恐怕有些刁难大家了。

且不说现存的四千多座土楼里只有不到一百座上了申报名单,而这不到一百座楼,如果要在短时间里全部检查返修一遍,需要的人力物力资金都会是天文数字。

当初在翻修承启楼的时候,即便是专家组亲自动手,前前后后也是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勉强完工。不过张教授也解释了,那时候除开修复工作之外,大家的另一项主要目标还是建立基础模板,再加上承启楼本身规模很大,所以耽误的工期也很长。

此时人群里还是有不少疑问,就算不以承启楼为例,志文带队去林岗村修的那两座土楼,也是耗时二十多天才完成。而且那时候也只是排除了重大安全风险,并非精细修缮。如果这样算下来,哪怕是个工程队同时开工,那也需要大半年时间才能搞定。

此外,一百座楼的维修报价也让人头大。那毕竟是好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巨额数字,这个钱即便掏空基金会和在场所有老板的腰包,估计也满足不了这样的巨额需求缺口。

不过面对大家不断抛出的问题,张老依旧心平气和,并逐一耐心解答。

“工程方面,我们确实要感谢林志文同志,他为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已经铺平道路。作为工程师,其创立的具体施工模板已经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完成度也足够用作复刻给大部分土楼样式。所以我们可以调用聘用各地各方的施工承包商,并多地同时开始施工。”

“至于资金,我要说的是,这次修复的全部费用由国家承担,不需要民间掏一分钱。我们很感谢大家之前对此做出的一切贡献,没有你们的倾囊相助,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张老点了点头,最终坦言道:“正是有大家的不懈努力,国家现在非常重视这个项目,所以我们下一步还会继续扩大拨款,并致力于支持民间文保力量。而这些经费将使用在客家文保事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且不限于土楼维护,还有大家一直关注的那些传统民俗之类。”

说完这句,热烈的掌声响彻会场,张教授的话语激励了在场所有人。虽然专家组这次并没有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但他们为此不懈努力的态度,所有人也都看在眼里。

最终张老也和大家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着急折返龙岩的一大原因。其实按理说要同时修复那么多土楼,估计申遗流程就得排到明年了。但正是文物局对此非常看好,所以才下达政令任务,要让当地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完成一切准备,势必要在今年冲击名录结果。

而会议后面,也有人提出疑问,如果在这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变更了申请流程或者入选条件怎么办?岂不是会导致半途失败?

对于这个问题,张老的回答也只有铿锵有力的一句话。

我们现在还不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能做的只有埋头努力。但我也相信,我们的成就有着绝对实力去满足他们所制定的任何规则,他们如果喜欢变,那就由他们变!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