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林哲贵和志彬如约来到振福楼,二人确实如林洋所说,对这个事格外关心。
三伯的关心主要是在亲族旧情上,苏家人当初在这栋楼里那都是手足兄弟一样相称,更何况两家联姻不少,怎么论都沾得上一堆复杂的亲缘关系,现在苏家后代有了困难,林哲贵作为现在还能说得上话的林家长辈,必然不会置之不理。
而志彬关注的点,当然也不排除和三伯一样的层面,而他最看重的还是嘉芬那份手艺。其实很早之前,志彬就曾找嘉芬商量过,多次提出要帮他把店面开大,只不过那时候嘉芬当然不肯,即便志彬说这个钱会由基金会分拨,她也始终怕麻烦别人。
现在店面即将支撑不下去,再加上有苏榕老人发话,嘉芬也实在难以继续撑着脸,只能按照母亲的安排,接受林家帮助。更何况大家也把话说的很明白,这次并不属于对她个人的帮忙,更多还是看重她手艺精湛,以基金会的名义提供资源继续开店。
虽然嘉芬也不明白这个基金会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给她这样的手工艺者提供资助,但经过大家一番劝说,如果再执拗下去反倒会把事情搞僵。
最终志彬的决定是,直接在市中心的商场里盘一个专柜,那边的人流量肯定比嘉芬之前开店的位置高得多,逛商场的也是一些小姑娘居多,她也不必再顺带捎卖什么殡葬用品,而是一门心思做好手扎和蛋绘等小工艺品,即便初期赚不到钱,基金会也会想办法帮她宣传。
一开始嘉芬也担心,自己的店就是因为没人光顾了,才落得如今这副下场。以后就算是把店开得再大,不是该没人依旧没人?到时候反而要掏一笔不菲租金,怎么可能收回成本?
不过志彬也明确表示,店面归属权是基金会的,嘉芬相当于被聘请过去做手工师傅,到时候还会专门找几位学徒,什么销售宣传方面的事就完全不用她操心了。
这样一来,相当于从原来事必亲躬的小作坊主,变成了只需做擅长领域的手艺者,嘉芬也会得心应手很多。至于为什么要亏着本做这项事业,似乎是她暂时考虑不到的问题。
简单商议之后,事情就这样敲定下来,嘉芬也去基金会走了个程序,把开店所需的一应用具,包括装修风格都沟通了一遍。以志彬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不到半个月,这个精致的商场专柜就这样出现在市中心,而挂牌上也明确标注,店面是文保基金会特别赞助。
让嘉芬没想到的是,这个店才开不到两天,每天来光顾的客人流量却是之前一周的还多。正如志彬所言,毕竟逛商场的确实以小姑娘居多,这些精致的小玩意儿还是爱不释手的,更何况其中有很多东西都饱含本地人的童年回忆。
只不过同样让嘉芬头疼的问题也在这,这种纯手工艺品本来就不是薄利多销的东西,它没什么实用价值,对于提供情绪价值的东西,也只有真正腰包鼓鼓的那些老板才会掏钱。而商场里遇到最多的往往是光看不买的顾客。即便那些小姑娘再喜欢,却也没有什么购买力,卖得最多的往往只有一些最便宜,利润也最低的小挂饰。至于稍大一些的家装摆件,以及刺绣绘画这些东西,本来要靠它们盈利,却一件都卖不出去。
即便每天站在展柜前的销售人员耐心给每一位顾客讲解,最终却还是收效甚微,除了每天累坏导购员之外,店面整体上确实是亏损的。
此外,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都逐渐失去了对这家店的新鲜感,毕竟它都是手工制作的东西,比起那些工业化生产的装饰物,手工的单一性也会使得顾客观感疲惫。更何况整天喜欢逛商场的大都是同样一批人,用不了多久可能就很少有人光顾了。
不过当基金会收到反馈之后,依旧没有任何计划上的变动,按照老刘的计算,他们本来就打算以年为单位对这个专柜进行无偿投资,反正这点钱比起开连锁快餐来说只是个零头。而且基金会接下来还打算继续为此投入宣传费用,因为大家是抱着申遗这个目的去做店面的,自然也就无所谓店面短时间内盈利与否。
而在同一时间,林洋似乎也表现得对这门生意很感兴趣。不过具体来说,他的兴趣并非单独在于手工艺本事,也不是单纯做生意的那方面,而是在想办法找出宣传角度,替这种手工艺产品做推广。毕竟当初林洋就是以自身兴趣而学了传媒专业,回国之后也一直打算从事相关行业,只不过目前为止他还没有制定什么具体计划,一切都是一团混沌状态。
随着他继续跟进这件事,林洋脑子里那片混沌好像慢慢有了一个雏形,他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关注一下专柜的发展情况,虽然这与传媒本身没什么联系,但却带给他不少新想法。
比如在宣传方向上,林洋已经构思出了好几个具体方案,并且逐一罗列了出来。当志彬看见儿子有这个想法之后,也如实提交给了基金会老刘。老刘本来只是个搞金融的,但在仔细阅读那些方案时,也忍不住啧啧称奇,赞叹林洋确实是一块好苗子。
老刘所说的好苗子,当然不单单是指林洋会做生意,其实林洋由于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再加上学的也是金融,所以即便自己有才干,却也对这一套早就厌倦。林洋真正的天赋是在于对事物本质逻辑的敏锐察觉,他发现给工艺品做宣传,就相当于浓缩文化符号,而这方面只要做好了,就相当于在培养文化受众群体,从根本上潜移默化培养顾客。
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很抽象的,林洋也暂时没办法把心中所想全部告诉给听众,他不指望别人短时间里理解自己的思考方向,包括父亲在内,所以只能通过具体方案来展示自己确实能够做到,能把一些碎片想法变成切实可行的计划。
从专柜开设之后,经常去探店的肯定不止林洋。苏谣也几乎整天泡在店里,姑娘正在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找灵感。作为一个美术生,灵感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东西,但它又不像吃饭喝水这样顺其自然地会冒出来,更不像理科那样需要抽丝剥茧精确计算来得到,很多时候为了得到那一丝可遇不可求的灵光乍现,很多艺术生甚至茶饭不思。
很显然,苏谣现在就陷入这种困境里。不过从小就乐天的她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整天闷闷不乐,姑娘只要专注于学习母亲的手法,就会感觉到内心异常平静。每次沉浸在一段手工制作,或者精心雕琢某个画面之后,就会收获常人难以体会的满足感。而所谓的灵感,也正是在这种时刻最有可能迸发出来。
即将毕业之际,最后的半学期苏谣已经不打算继续在学校里配闺蜜们疯玩。或许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艺术追求,想要完成一幅足够让自己满意的毕业作品,也或许是暂时不想离开龙岩,至于究竟为什么不想走,是舍不得什么,可能只有少女才懂那点小心思。
“谣谣饿了吗?下午想吃什么?”
嘉芬收拾着桌面上的器材工具,准备出去给女儿买点下午饭送过来。但商场里的吃的都有些贵,她还是习惯去熟悉的几家苍蝇馆子,或者去三伯的快餐连锁捧捧场。
“都可以,你想吃什么,给我带一份就好,老妈辛苦啦!”
这边嘉芬前脚刚走,林洋的脑袋就从不远处凑过来。其实他以前倒也没有避讳过嘉芬,只不过自从那天晚上,苏谣靠着自己肩膀看完烟花,林洋就始终觉得事情发展超出预期了。
“谣谣,给你带了最爱吃的火龙果,还有一些荔枝。”林洋拎着纸袋走进店里,傻笑着递过去:“最近怎么样?还在为毕业设计心烦吗?”
“哎,作品倒是小事,实在不行就敷衍一下。”姑娘眨巴着双眼,摊开手苦恼道:“我是在想,毕业之后究竟要做什么,如果真要像我妈说的那样留在广州,实在不知道要干什么。”
确实,上次之后,嘉芬就经常给女儿提及这个话题。比起龙岩这片小地方,大城市的机会当然更多,对一个毕业生来说,回老家局促一隅实在有些浪费青春。但苏谣其实很早之前就有过给母亲接班的想法,她是真对这些手工艺很热爱。
而且具体来说,也不止是接班这么简单。苏谣学的是公共艺术,她也想过如何帮母亲做宣传,如何把这项技术稍作改良,能让更多人喜爱接受。
就这样,二人的话题很快朝着同一个方向去了,几乎和林洋最近思考的东西毫无二致。
“哦,原来你也这么想的啊!要不等你毕业之后,回来咱们一起创业如何?”
“创业?具体是要…做什么啊?”
听了林洋的邀请,姑娘除了一阵小激动之外,更多的还是疑惑。
“现在还不确定,但我应该是要开一家小公司,主要从事方向应该与文化产品有关。”林洋说着,脸色也愈加愉悦起来:“没错,一家文创公司!到时候你来做我的创意总监!”
“啊?什么总监?我只是个还没毕业的学生…”姑娘小脸一红,有些不知所措。
“哈哈哈,一家小公司而已,估计开始也没几个人,而且那什么总监…只是个虚头八脑的名号,只希望你别嫌弃就好。”林洋挠着头尴尬解释道。
“嘿嘿,我怎么可能嫌弃?到时候倒是你别嫌我笨就好…”
欢快的谈话声传遍小店,两个年轻的头脑汇聚在一起,朝着某一方向畅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