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26章 深度挖掘

次日回去,志彬立刻更改了之前基金会的酒楼项目计划书,三伯这番话实在给了他太大启发。好在草案里的很多详细工作都未开始实施,目前也只是多浪费了一部分房租违约金,而在志彬重新制定的‘快餐店’规划中,总体成本要比之前压缩了不少。

他庆幸自己提早听懂了三伯的意思,如果自己真要一意孤行,到时候大酒楼不仅可能变成基金会的长期负债项目,而且船大难掉头,要转型也不会那么容易。

林哲贵不愧是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和那些心高气傲的老一派厨子不同,他虽然年纪不小,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新东西的心。对于菜式改良,老人一开始也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的,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尽可能保证原味的情况下,在其他方面下点功夫?如今的结果看来,老人其实心里已经找到答案,只是靠他一个人的精力和资源,之前是远远做不到的。

如今又了志彬的帮助,这些想法自然而然就能变现。快餐的模式就是流水线化、体系化、按照统一程式保证品控,又在店面装修和出菜流程上精简了许多,也就节省了大部分开支。它的优点同样也是缺点,人员培训成本降低,出菜流程简化,意味着一些复杂菜式不可能出现在快餐店里,它其实更适合做传统小吃。

其实很多传统中餐菜式都并不适合做成快餐,毕竟中餐的精髓就在于百菜百味,甚至同样一道菜,不同厨子做出来的风格也能各有千秋,有的偏重口感,有的偏重味道。而且对于食客的不同需求,也能精确做出调整,这些都是快餐难以企及的地方。

所以要想把传统菜式做到快餐化,就必须要有所取舍。林哲贵当初一直不认可菜式改良,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更改做法之后会丧失本味。不过在老人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下,他已经找出一些方法去简化操作步骤,还能尽可能保证原汁原味。当然,这里面还是少不了菜品的筛选,诸如‘龙凤投胎’这种难度极高的传统菜,就绝不可能两头兼顾。

不过这也并非现阶段志彬考虑的范畴,他要做的就是先打出一个品牌,以简化版的传统菜品扩大影响力树立口碑,让味觉的记忆下放到年轻群体,之后总有一天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重新爱上传统菜式,到时候别说是开酒楼,就算是开大型连锁店都会有人捧场。

好几天来,志彬就几乎整日跟在三伯身边,随时还拿上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什么。在刚开始规划好几家小型快餐店投入运营前,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和之前跑去给张教授当跟屁虫的那段时间不同,最近调研组已经开始忙着对一些有望申遗的土楼进行维护翻修,他一个建筑方面的门外汉也没必要再去凑热闹。所以这个跟班就换成了林志文,或者说是调研组专门邀请的林志文,毕竟他是之前修复衍香楼的工程师,虽然在文物保护方面没有啥发言权,但说到修房造屋,当然比专家组更有实践经验。

不过让林志文,包括整个林家子嗣都比较失望的事实是,在调研组将近一个月来的考察之后,振福楼未来虽然有望进入申遗流程,现在却并没有被选入首批修复名单。

专家们给出的原因是,综合考量之下,振福楼还是入住率太低,就算一时半会儿能修复,后来还是可能会因为常年无人打理而荒废,到时候如果还像现在的衍香楼一样,依靠官方派人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那整件事的意义就变味了。如今张老的建议是,以承启楼作为新的试点工程,大家先倾尽全力修复好一栋楼,再看看能否提炼成应用方案。

当然这也只是现阶段的规划,专家们首要解决的还是那些最符合申遗标准,本身维护状态最佳的一些楼群,等这些土楼翻修好了,也才能给其他地方积累经验。当初之所以是把衍香楼作为第一个修复的试点,也有很大的巧合因素,毕竟那时候整栋楼都被评估成了危房,凑巧林志文又接下了这个项目,若是换成其他非本地工程师,可能他们为了保证最终的安全效果,早就用钢筋水泥架上去了。这样虽然确保了入住条件,但肯定也再与申遗无缘。

另一方面,和之前衍香楼的翻修不同,这次专家们是想找到固定模板,一种真正能广泛适用于大多数土楼的实用方案。毕竟衍香楼的花销还是太大了,当初志文之所以花费那么大的代价,也是力求复刻其原本的留存面貌,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上了不符合民居使用的高级别材料,而且为了找到正宗的古代技巧手法,前前后后耽误了一个大型施工队半年多工期。

龙岩地区好几千座土楼如果都用那种规模浩繁的处理方式,算下来肯定几十个亿都不够塞牙缝,这是地方财政根本难以承担的支出。即便到时候国家会为了申遗项目下放一批专项拨款,但那些没能入选申遗流程的土楼呢?岂不是只能等待垮塌的命运?

其实最让张教授觉得难受的是,即便志文付出这么多努力,本地公益者捐出那么多资金,衍香楼的整体修复效果还是差强人意。它看上去修复得非常精致,简直像一些影视基地那样古色古香,也几乎做到了与图纸上一样还原,只不过这都是建立在全面仿古的基础上。就像当时志彬回来见到它时的第一印象,那种有点像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既视感,所以他才会感慨这地方和自己的记忆偏差很大,除了烟火气缺失之外,还有一种藏于高阁难以接近的感觉。

当年张教授虽也本人亲临,但只是在修复初期待了一个星期不到,那时候由于是孤身前往,也并未找到什么真正延续至今的古法修复方式。所以他最终给志文提供的帮助,仅限于自己在古董文物修复方式上的经验,并不怎么接地气,这必然会导致高成本。

他记得当初还是有幸寻访到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土楼建筑师,才勉强从老人口中得到了只言片语的注解,但如今老人早已身作黄土,这项深藏民间的手艺也许真的失传了。

所以最近调研组就分成了两个分队,一方面去继续深挖民间遗留的工匠后代踪迹,看看能否找到尚未被发现的匠人。另一方面就是彻底翻阅研究当地古籍,从浩繁的史料里找出一切与土楼修筑相关的蛛丝马迹,然后提炼总结出目前能做到的一套工程方案。

一开始有部分年轻学者还觉得这样会不会有些多余,毕竟现在还很难预估那种廉价方案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到时候找出来的图纸表示,它的造价从一开始就不会太低,最后岂不是还要落到像衍香楼一样的居民,必须花费大价钱才能修复如初?

张老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即便它再怎么需要保护,这毕竟从古至今都是作为民居,是普罗大众的栖身之所,它的建造成本绝对会廉价得让人惊讶,因为它也是经过世世代代建筑师们的心血凝结,这些底层民众绝对会找出一种既便宜有好用的方案。它与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对比起来是两个极端,土楼是以最简单易得的材料,修筑起百年不倒的坚固港湾。

这天下午,志文又在市博物馆见到老人的身影,张云升这段时间似乎完全沉浸在阅读古籍的乐趣之中。无论是那些早已泛黄的线装本,还是只能在照片里找到丁点信息的残章段卷,老人都视作珍宝反复观阅,隔着一双橡胶手套仔细揣摩研读。每到饭点,他也只是从包里取出早已备好的面包,就这茶水简单对付一顿,直至深夜时分才慢慢离去。

桌上的文件夹堆得像个小山包,这倒是让志彬觉得时分亲切,毕竟他自己的桌面就经常如此,只不过是以设计图纸居多。而老人做的这些笔记已比古籍原文还要厚重许多,看起来最近的收获应该不小,而老人在用餐期间,也忍不住对志文提起他这些年来翻阅古籍的一些经验和道理。老人细嚼慢咽,嗓音明朗却断断续续,就如同自己也陷入久远回忆。

“林师,你来看看,这个图解应该对你有不小的帮助。”张老指着一张黑白老照片,上面记录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座正在开始修筑的土楼,以及一群建筑工具的繁忙景象。照片是复印过的,所以上面各种地方也有老人自己标注的笔迹,志彬从一个建筑工程师的角度能一眼察觉到这些标注的专业性,看得出来老人通过最近不懈研究,已对土楼修筑颇有心得。

“张老师,我想问句题外话。”志文看着这满桌的文献和笔记,心中颇有感慨:“这么多年来,您肯定遇到过不少艰深的文物修复难题吧?您觉得这些事最难的地方在什么地方?”

“各有各的难点吧,有的过程就像解谜一样,要抱有足够耐心。当然也有专业知识不足方面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内容需要去请教化学方面的专家…”

老人说着,目光重新回归到照片上:“不过其中的共通点也很明显,就像这些当年修筑土楼的建筑师和匠人一样,我们必须怀着最虔诚的研究精神,才可能做出一点进步成就来…”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