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25章 前辈的建议

不知有多长时间,振福楼没有像这样热闹过了。在很多人的记忆里,也许只有小时候逢年过节时,才能见到这儿高朋满座的场面。尽管重归热闹肯定是好事,但席间志彬心里还是看得一清二楚,可能真正来替榕姨祝寿的人并没有几个。

他刚才在厨房听三伯提起过,去年这时候来的就没几个林家人,甚至苏家也只有榕姨那零星的几个外侄。一开始志彬还觉得是今年大家都抽出了时间,才能聚齐于此,但席间看着众人不断朝自己敬酒,他才知道这些亲朋居然不单是为了祝寿,而主要是卖他的面子。

太常见了,人情淡薄的时代,谁家兴旺发达,谁就会冒出各种亲戚。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今年志彬回乡后的那些事迹早被大家传开,什么投资办厂,还成立公益基金会,都不可能是一般家庭能办到的事。传统亲族关系里本来就包含这样的潜规则在里面,既然有这样一位乐意输财的亲戚,那必然是要好好熟络才行。

不过志彬也懒得再想太多,既然人家都来了,那也不必问原因。即便尽孝这种事本该是论心不论迹,他作为一个从小被人关爱和照顾大的孩子,人肯定是来得越多越好。

于是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寿宴圆满结束,满座宾朋都饱了口福,无不折服于林哲贵高超的厨艺。志彬也趁着大家的热情,当着众人的面,把那件正事给三伯提了一嘴。

“三伯,您手艺这么好,之前没有没有想过把您家店面重新振作起来?”

“算了算了,我也是老大不小快七十的人了,折腾不下去。”林哲贵说着,似乎还没意识到志彬的打算,一个劲聊什么生意难做:“要说早些年还行,你也知道,原本我是有三家分店,现在能保住这一家不赔本就谢天谢地了,哪有什么多余的精力?”

“这好办呐,反正我最近正要开一家酒楼,主打客家菜,您过来帮帮忙做大厨,风险我来承担,什么房租水电、采买折耗,都不用您操心,只拿出精力负责做菜就好,您看怎么样?”

听了这话,林哲贵没做表态,只是连连摆手,看起来想要赶紧结束这个话题。虽然老人自己不打算回答,这时候亲朋们听完也来了兴趣,纷纷七嘴八舌准备问个详细,毕竟财大气粗的林老板又要做投资了,怎么说也得去好好捧场。当然,也有开着玩笑说志彬眼光独到的,毕竟像林哲贵这么难得的传统菜大厨现在已经很难找得到了。

“林哥,别看三伯扭扭捏捏,想要他老人家出马,恐怕是要多封些红包哦,哈哈哈…”

“哎,这个好说!我以咱们酒店主厨的双倍工资待遇标准特聘,绝不会亏待三伯。”

这么丰厚的条件,志彬原以为三伯至少会思考一番,没想到老人依旧是那副苦笑连连的表情,摇着头不愿急着答应:“阿彬,我知道你是好意,你能欣赏我这份手艺,我也非常感激。不过那种大酒店我还从来没干过,如果客人多了我怕出菜效率跟不上,而且现在这身子骨不比当年,恐怕适应不了强度太大的劳动。”

“这也不打紧,我们肯定还要招收一批有底子学得快的帮厨,您只要短时间里能把学徒带出来,自己也就轻松很多了嘛。”

林哲贵此时还想找些理由婉拒,而且带徒弟也不是几个月的功夫,想要真正把客家菜精髓掌握,起码要准备埋头苦学三五年才有起色,想做到独当一面也是要靠更长时间去磨砺。

只不过他还没开口,一旁的亲朋们已经看不下去了,纷纷出来劝老林赶紧答应。毕竟志彬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仁至义尽,要是再端着架子不松口,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三伯倒成了被逼至墙角的局面,迫于大家的压力,老人最终也只能表示自己可以考虑一下,哪怕没心力做主厨,去当个大师傅在一旁监工也是可以的。

今日直到很晚大家才慢慢散去,而那些因醉酒走不了的,在榕姨一再挽留下,也就留在振福楼里歇息。这地方本来就是大家以前的住所,而且现在房间多的是,在自家休息本就是无可厚非的事,而如今这座曾经的港湾却成了临时的歇脚地,多少还是有些令人唏嘘。

到了夜半时分,志彬洗漱完毕正打算休息,三伯却提着一壶醒酒茶找到自己,看样子是打算仔细聊聊。志彬本以为老人是想商量一下,关于之后去酒楼做大厨的详细安排,于是他示意此时可以之后再慢慢商量。没想到老人却出尔反尔,并表示自己根本没做这方面考虑。

“阿彬,实在对不住,下午那会儿人多,我只是不想让你面子挂不住,才假装答应。”林哲贵说着双手抱拳,脸上的歉意无法遮掩:“”

“哎…这件事本来就是你情我愿的,您实在用不着给我道歉。”志彬叹了口气,下午的高兴心情也被这句回绝一扫而空:“不过我还是想不明白,做酒楼其实对你我都好,看来您肯定有别的苦衷吧?那不如趁着现在这屋子就剩咱俩,好好聊一下您为何不肯点头?”

其实老人的拒绝并非自己不肯帮忙,而是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上,觉得志彬开酒楼的决策有些唐突。三伯给二人各点上一支烟,这才说起了自己的考量。

“阿彬,你知道我那几家分店,现在为什么现在就只剩下一家了吗?”

“这个您下午不是也解释过了吗?年纪大了确实很难有精力同时照顾三家店,何况为了保持优质品控,自己又当老板又做厨子,换谁都会缩减规模。”

“哈哈,那些都只是好听的场面话,说给别人的而已。”老人摇着头看了看志彬,眼神里充满诚恳:“自己人,我就老老实实说了,其实我的理由就只有一个:现在这个时代,怎么传统客家菜已经不再适合专门做一家大酒楼,换句话说,没有那么多需求了。”

此话不假,如今像三伯这么精湛的手艺,他的小店平时也只有固定的一些老顾客上门消费,如果真要开一家规模不小的酒楼,到时候都难以想象它凋敝冷清的样子。

“哦,我大概知道了,搞了半天您是在为我的投资方向着想。”志彬得知了三伯的真实想法,此时难免感慨道:“如果您是怕我亏本,那大可不必担心,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赚大钱,其实说起来算是我们文保基金会的一个公益事业。”

志彬这才开始解释,自己当然清楚传统菜式日渐衰微的现状,而正是因为他知道这种情况必须做出改变,所以才决定斥资办酒楼。这件事的本质就不在于一开始能否回本,志彬也知道这将会是一个长期项目,但随着客家菜申遗流程启动,再加上志彬未来在宣传方面的投入,盈利终会在长线上的某个时间开始回升,最后达到回馈基金会的目的。

“三伯,我觉得您还是太保守了,这其实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分您怎么看这事。”

“公益事业它就理所应当要赔本吗?阿彬呐,你这个想法就不太对。”老人拍了拍他肩膀,语重心长地建议道:“无论做生意也好,做公益也罢,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肯定不行。要想想,就算你能始终为一家没人的店面不计成本做投入,它带来的公益效益又能有多少?”

“那照您的意思,还是要从小店做起吗?”志彬有些难以理解,毕竟三伯自己的店面还是靠着几十年来老店声誉,积攒下来的一批固定客源,如果新开这样的小菜馆,又能有什么吸引力呢?而志彬的一开始就要做大酒楼的想法,是奔着文旅开发这个路子去的,所以酒楼选址被定在当地的一个景点,完全走高端路线,平时也主要接待外地游客和各路机关领导。

不过在听完志彬的解释后,老人依旧是连连摇头,他似乎早已看清这种方式不会走长远。毕竟林哲贵这些年来是全身心投入餐饮生意,也算了解不少行业秘辛,如果这种问题单靠着开几家大酒楼就会改善,肯定早就有不少老板这么做了,还轮得到志彬如法炮制?

“阿彬,我再问你几个核心的问题。首先,你知道现在为什么年轻人不再喜欢传统菜式,而钟爱一些垃圾快餐吗?其二,你认为大酒楼对比于小作坊,核心竞争力在于什么?”

虽然志彬也算在投资领域摸爬滚打了很长时间,但他对于单一行业,尤其是自己尚未涉猎过的餐饮服务领域,这些具体问题还是知之甚少。按照他的理解,就算到时候酒楼长期无法通过传统菜式盈利,哪怕是最坏的情况,到时候客家菜申遗失败,以后也可以通过内部转型的方式,将它的主打定位改成其他菜式来回本,这完全就是以投资者的目光看待问题。

“你看看,这样还是两头都没兼顾到,酒楼亏钱,客家菜也没能宣传发扬。”老人清了清嗓子,用行业老前辈的语气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现在你既然有这样的资金,那就试试把客家菜快餐化。这样的做法其实有违我的初衷,很多年以来,我那些远走高飞的徒弟都有过这样的尝试,但他们都是在菜品本身下工夫,那样做肯定变味。所以我说的是,咱们不妨从销售模式方面做改变,这样我倒是可以给你提供不少想法,甚至把我那破店关了,专门给你做大师傅。”

一席话毕,志彬沉默良久,似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老人则笑而不语,他知道以志彬的敏锐嗅觉,已经知道自己这番话的真正用意。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