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着一整箱的茅台,志彬敲开了林哲贵家大门。
不知为何,林家鲜今天并没开门营业,志彬吃了闭门羹后只好找到老人家里来。
他本想多带点东西,但林洋从早上就跑得不见踪影,自己一个人也提不动更多礼品,想了想就先暂时投其所好带一箱好酒过来。要是三伯不肯点头,下次再想办法多备些。
这次来之前他并没有提前打招呼,倒也不是志彬不懂礼数,之所以选择搞这种突袭,主要还是很多东西在电话里说不清楚,当面邀请才显得有诚意。另一方面,他也怕三伯在电话里直接一口回绝,那之后再想说服就难办了。
志彬之所以觉得老人受邀的意愿不太大,也是前段时间就听起他讲过,这些年做餐饮生意已经倦了,即便现在只守着一家店面,老人都有些力不从心。
如今在市区经营传统客家菜也没什么赚头,这些年来,林哲贵经历了白手起家到三家分店,最后又慢慢缩减规模到一家小店,是见惯了行业变迁和人情冷暖。一些手法老道的传统菜式已经慢慢不太受欢迎,而他当初教会的徒弟们,要么是去外地另立门户,要么是想着法子求新求变,为了一味迎合现在人的口味,几乎把老手艺改了个遍…
再后来,也不是老人自己不愿收徒,而是没什么人主动拜师了。而且这年头也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花费好几年时间去磨炼功夫。其实他的馆子里常年来很缺人手,只不过老人开出的工价一直很低,导致好多打杂的最后都跑得没影,连坚持半年的都很少见。
也不是林哲贵吝啬,他的店面还是出得起这点杂工佣金的。但老人心里总觉得,自己这身本事当初多少人求着学他都不肯,现在这些年轻人都要求那么高的工钱,一个个心气还狂得不行,只想着赶紧发一笔横财,有哪个是真心学艺的?
有句老话说,免费的才是最贵的,工钱开得少,总会在其他方面补回来。其实只要是愿意沉下心待在林哲贵身边,老人也肯定不会亏待他,哪怕薪资一开始不高,但老人却愿意教会几手千金难买的真功夫。等日后真能有本事出师单飞了,还能赚得少了?这当然也算是老一辈人筛选徒弟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如今很少有他这样执拗的师傅了。
换句话说,他有自己的骄傲和坚守。以林老三当年的响亮名头,完全能以自己的影响力让那些小年轻来免费打工,甚至叫他们掏出不菲的拜师红包。只不过随着那些传统菜式日渐衰微,愿意掏腰包买配方的就只有同时代那些老辈子,真想从他手上学艺的也几乎找不见。
几十年来,他其实早就赚够了自己和老伴的养老钱,如今林哲贵年老体弱,几乎快要干不动了。而他还守着这家店的唯一动力,就只是为了一些几十年捧场的老顾客老朋友,为了这一群真正懂得品鉴美食的老饕客,让他们能在闲暇相聚时,尝到传承数百年的熟悉味道。
他也不止一次想过找个时间封刀关门,但每每想到自己退休后无事可做,也不像其他老头一样能抱着孙子合家欢乐,最终还是心一横继续干下去。人闲下来就难免给自己找事添堵,至少平时多忙一点,脑子里也能少想起那些糟心事。而另一方面原因,别人倒也很少猜到,林哲贵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找个像样的徒弟,手艺总不能就这样坏在肚子里…
说回志彬这边拜访三伯家中,他本来已想好一大堆说辞,以及老人拒绝之后的各种应对方式,但敲了半天,开门的却只有一位家政保洁大妈。据说林哲贵早上就带着老伴出门了,好像是回去湖坑镇老家,去之前还特意跑了一趟菜市场,采购了不少好东西。
好家伙,这是准备回振福楼做家宴啊?
志彬掐算着日子,今天好像也不是啥特别的节日,但打开备忘录一看,他才拍着脑门想起重要的事。今天是榕姨的八十大寿!自己居然忙得把这事都给忘了!
一路小跑下楼,他赶紧驱车去保健品专卖店挑选礼物,不多时电话却响了起来。
“阿彬,今天还在忙吗?前几天想找你喝点小酒都没时间,恐怕今天也很晚才有空吧?”三伯的笑声从另一头传来:“你应该是忘了今天日子,下午过来振福楼,咱好好聚一下。”
“抱歉啊三伯,最近确实忙昏了头,我也是才想起来,居然忘了给榕姨准备寿礼。你们稍等一会儿,我马上就来。”
“别费心了,洋洋早上已经带上礼盒回了一趟振福楼,现在正给我打下手帮厨呢。”林哲贵继续笑着催促道:“记得早点过来就行,我也好好施展两手,叫你们大饱口福。”
“对啊,老爸您可得多陪他喝几盅,今天三爷爷准备了好大一桌子菜!”
林洋?他什么时候去的?随着儿子的声音随之传来,志彬这才知道他早就回了老家那边。难怪这小兔崽子一大早就不见踪影,原来是馋他三爷爷这口吃的!
随便又挑选了点营养品,志彬也立刻出发回老家,他今天本来就是准备好好跟三伯聊一聊特聘的事,工作上的事情早就打理好了。如果能在席间好好恭维他几句,顺便再让榕姨帮忙劝一下,说不定老人真能一口应邀下来。
‘龙岩有个林老三,一锅做绝天下鲜!’这是林哲贵享誉几十年的盛名,曾经不知有多少食客都被他的一手好功夫折服。志彬才刚刚下车,甚至还没踏进楼门口,老远就闻见了沁人心脾的幽香,今天不知三伯又收拾了多少令人垂涎三尺的好菜式。
进了会客厅,一众熟悉的面孔早就在喝茶聊谈,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苏家的小辈们,今天特意来给苏榕祝寿。简单和大家散烟打完招呼,又去向榕姨问好,志彬随即循着香味走进厨房,发现这儿已有三五人在灶台附近给三伯帮忙,颇有小时候过年那种繁忙景象。而让志彬感到意外的是,就连平时忙得不可开交的志文,今天也提前下班过来。
“阿彬?你今天来得挺早啊。”
志文娴熟地处理着手中的菜叶,看样子平时没少帮三伯打杂。
“你也是,居然比我来得都快。”
兄弟俩虽然曾有几次私底下的交心,但这种场合还是有些放不开。不过对于三伯这些长辈来说,只要看见他们二人不再像之前那样见面吵起来,就已经十分欣慰了。
“快来一起帮忙!今天亲朋来得不少,要出的菜还多得很。”三伯一边说着一边在案板上剁肉馅,又腾出一只手不停给志彬打招呼,并指了指地上那堆芋头。
志彬面色发难,父亲从小对他灌输的都是那套‘君子远庖厨’的思想,平时就连白米饭都不怎么会煮,更别说替三伯这样的大厨打帮手。
“洋洋呢?让他帮忙就够了嘛。”
“苏谣特意请假回来陪奶奶过寿辰,刚才下火车,洋洋这会儿接谣谣去了。”三伯说着,脸上透出一股子不易察觉的笑容:“你儿子可没你这么扭捏啊,快来帮忙。”
三伯这一语双关之下,志彬也只笑笑不说话,只能叹着气过来清洗脏兮兮的芋头疙瘩。
整个下午,志彬也顶着暑气在厨房里累得汗流浃背,他已不知多久没有做过这样的体力劳动。但当满满一大桌子宴席出现在眼前,看着一堆眼花缭乱的拼盘,各种精美得像艺术品一样的菜肴,闻着它们各自散发出的香味,那种成就感也是以前从未体会到的。
工序复杂的猪肚包鸡龙凤投胎汤汁浓稠、香嫩可口的酿三宝酿豆腐刀工精湛、鲜甜爽滑的生腌醉河虾、色泽亮丽的咸香鸭盐焗鸡…这张几十年没有被摆满过的大餐桌居然被塞得满满当当,二三十道菜肴琳琅满目各有特色,都是客家人无法磨灭的家乡记忆。
三伯端起杯子提完祝酒词,众人高高举杯恭祝老寿星,他这才抄起筷子,先给苏榕碗里夹上一份菜肴,那正是老太太最喜欢的口味:客家大盆菜。
这份盆菜摆在最当中,看起来最平实却也分量最重,汇聚着十几种原材料拼成一气,它的口味尝着最清淡,却最考验大师傅的掌勺功底,每一种食材都要不失本味又各相调和。
这份菜品看着就像一个聚在一起的大家族,鸡鸭鱼肉时令新蔬好似毫无章法地拼接到了一起,实际上又少不了相互补全彼此的滋味。它做法看着蛮横,却又能同时满足大多数人的不同喜好,一下解决了众口难调的问题。也许只有像土楼里的亲眷一样,在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的生活方式下,才能衍生流传下这样一道五味俱全的特色佳肴。
当然,随着土楼里的家族成员各奔东西,一大家子都散成微小的家庭单元,这种硬菜也很少出现在客家餐桌上。若不是三伯今天重新将它端上桌面,可能年轻人们也很难再见到它。
这分明就是一种记忆传承,它的味道就流动在家族子嗣的骨髓里,随时都能被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