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楼间风雨

第14章 先进经验

八二年夏,一对父子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身上的盘缠大都买了这趟船票,剩下的也只够二人生活半年不到。时年十七岁的志彬还不知道,异乡生活将会面临多少风雨。

那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气魄,正如客家有一个词汇,单人旁加上一个悬崖的崖,读作‘挨’,写作‘亻厓’,意思指代‘我’。这正是客家文化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万千客家人对于自己和族群的一种超脱认知。唯有不计后路,方能立于山巅。

从码头上给人打工到五人小公司成立,用了整整三年。当然他也没能料到,父亲的公司真能赶上新加坡经济腾飞的鼎盛时期,以至于成为了一家全国都能排得上名号的庞大集团。

如今林志彬拿到手的,虽不到两成股份,但用亿万身家来形容却也不为过。这不仅是父子俩在海外打拼二十年的积累,更是准备为林家子孙立下的千秋之业。

但父亲走后,志彬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索,这些东西对自己来说究竟重要吗。苦苦挣扎良久,外加回想起父亲的临终遗言后,志彬才下了很大决心,转让股权并彻底辞去职务回乡,把公司一切交给堂姐打理。从某种角度来讲,志彬是个异类的客家人,他积累够了财富,想的却是回到那片魂牵梦绕的地方,在外面如何家大业大,都不及把下半生用来拥抱那片故土。

其实志彬想过很多次,回国之后要拿这么一大笔钱做些什么。

做慈善和公益事业当然也在考虑范围里,不过这都是完成立足的后话,一开始他肯定还是打算先好好做一个投资项目,或者像父亲一样,从零开始创办公司。哪怕是选择一个未曾涉及过的行业,只要能稳下心来做下去,肯定会有所收获并逐渐开辟出一条自己的为商道路。

只不过谁都没料到,志彬回乡之后的第一笔钱,居然就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创办公益基金会这种毫无回报的事情上。这当然也算是为家乡建设做了不小贡献,但常人估计都不太能理解,毕竟回国之后立刻做公益的人虽然不少,但人家都是去做那种民众和政府双方面反响都很大、能立刻捞回不少政治资本,并为今后自家公司投标做铺垫的项目…

可能志彬自己也觉得,这个决断有些匆忙,甚至是显得唐突。但他和父亲一样,是个从不会轻易后悔的人,以至于三伯他们劝志彬三思,都被委婉回绝了。

“阿彬,你真的想好了?八百万可不是什么小数目,你回来之后其实可以多找一些可靠的人帮你参考参考,实在不行先少投点嘛。”林志贵在电话另一头“急着搞公益固然是你人好心善,但是作为过来人,我还是觉得立本立身先于立德,公益慈善象征性搞一搞就好。”

“三伯,您也别劝了,我知道这是您这是向着我,并且为咱林家着想。不过现在人家急需这个资金缺口去挂牌,这种雪中送炭的事当然不好缓一缓再做。”志彬做辩解的同时,还有理有据地让老人宽心:“再说了,这次牵头的也不只是我一个,本地商会很多老板都参与进来了,我回来之后也正愁没什么机会和他们打交道,这也算是慢慢混圈子一起做投资嘛…”

“哎,好吧,你们年轻人的事我不好参与,也不能瞎支招。既然都决定了,那就放心大胆去做。如今很多事情也变化快,我这种老头子也不懂,阿彬你自己还是要多多留心…”

虽不知道老人是从哪里知道这件事的,但志彬心里仍是流过一丝暖意。林哲贵还是这副絮絮叨叨的模样,而他对晚辈的关心,无论是谁都能感受到,老人的想法一般都比较简单质朴,他的意愿无非是想让子孙后人们能少走弯路,过得好一些。

这边电话刚打完,汪华就登门拜访来了,他当然是带着刘老师来商议基金会的具体筹办事宜。只不过让志彬没想到的是,志文这次居然也随行而至。

原来这件事是志文告诉三伯的,也许堂哥并没料到三伯会来劝阻自己。

“林老板,我们这次来有两件事,一个是准备召集咱们基金会的创始人们聚一下,一起确定好具体注资数额和公募流程,正式挂牌之前再商量一个颇有号召力的名头。”汪华开门见山,而且这人一旦开始讲话,就要滔滔不绝起来,似乎把刘老师想说的话也一次性全给说完了:“第二件事就是想请您以嘉宾身份出席咱们的第二次文保座谈会,而且这次我们也会宣布基金会成立的事,所以您作为创始人,理应准备一份发言稿…”

等汪华讲完,志彬却发现堂哥的脸色看上去有些一言难尽,似乎并没有为自己的举动感到多骄傲。按理说他既然也在一直参与此事,本该为自己的付出而高兴才对。

志彬没想太多,招呼众人坐下,又赶紧让林洋烧水泡茶。

“汪主任,我这个人没什么文化,以前在生意场上打交道最多的也都是些铜臭气的海外富商,可能这种场合三棒打不出个屁来,发言要不然就算了吧。”

要说不熟悉国内环境这话也不假,但他还是带着几分谦逊在里面,志彬当初好歹也是几千人大公司的管理层,什么场合没见过?露怯是必然不可能的。

他这样表态其实只是不愿意太抢风头,毕竟这种座谈会还是政府牵头的官方性质,一堆地方领导坐在现场,本来就叫人如坐针毡。而且他也并非志文这样的某方面专家,更何况也没有在当地领衔什么产业,要说作为投资者代表单独出来讲话,讲稿确实不太好写。

汪华很明显也听出了志彬的言外之意,于是立刻补充道:“哈哈,林老板您还是太谦虚了,不过这种稿子也不需要耽误您时间,我们会提前准备好,您到时候再自行核对一下就好。”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志彬确实也不好再推辞了,看样子他之前一掷千金的行为已经在本地商会引起不小震动,既然现在需要他抛头露面出来,那再这么矜持下去反而不太合适了。

“各位光临寒舍,实在招待不周,如果今天大家都有空,那咱们就去找个茶舍慢慢聊。”

大家一拍即合,刘老师也立刻拿出手机开始联络,不仅把其他几位基金会投资者请到了一起,还找来了负责组织文保座谈会的民间学者,小小的茶室几乎挤满。

众人整个下午都在一种祥和的氛围中探讨着基金会的未来,就连那些平日里闷不做声的老板们,也在为今后如何维护运转这个筹备已久的公益组织而献计献策,所有人都在大谈理想中的组织全貌。志彬回国以来这么久,还是头一次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们如此开怀,甚至在其中找到那种久违的亲和感,那种曾经只有振福楼,只有家能带来的感觉。

群策群力的讨论下,出资最多的志彬被大家推举为名誉会长,这个尚未诞生的组织被暂时命名为《客家文化传播公共基金会》

当然,讨论期间林志彬的一个提议也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就连一直没怎么发言的堂哥也开始问东问西,似乎对这种颇为新奇的东西很感兴趣。

“我们今天这样的交流氛围就很好,至少比一群人端端正正坐在一起听报告强太多了。这就让我想起了在国外的某些相似经历,他们把这样的会议形式叫做‘Salon’,这个法语词汇翻译过来就叫‘沙龙’,本意是客厅,就是让所有人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一种活动场所。”

“对对,林老板说的没错,这个我之前也有所耳闻。”刘老师听到后立刻“记得前年在上海就错过了一场,当时有很多业界前辈和专家学者都受邀参加,影响力在当地还很不错。”

说到这儿,一些本地老板就开始满头雾水,志文也不停询问堂弟究竟要说什么。这毕竟是个舶来词,而且类似的活动形式确实并未在内地广受推崇,大家也不清楚所谓的沙龙到底是指代啥,毕竟按照大家以往的经验,开会这么严肃的事,还能在客厅开?

后来志彬才解释道,它其实也并非开会,非要说其实更像一种聚会,把五花八门天南海北的志同道合之人集中在一个自由场合里,没有职位高低,没有身份尊卑,只有畅所欲言。在这样一个场合里,大家抽着烟喝着茶,以极其轻松的气氛就把很多问题讨论了。

“没错,如果要扩大影响力,举办这种研究性质的文化沙龙还真是个好办法。以前在北京上学时,我就有幸参与过几次,每次都受益匪浅。”汪华这时候扶了扶眼镜,开始提议道:“不如咱们也趁这个机会,举办一次客家文化沙龙?顺便推广一下咱们的基金会?”

“这主意好哇!那就由我出资,汪主任牵头组织,好好办一场。”众人群情高昂之下,志彬也有些难以冷静思考,再加上他从来就是说干就干的性子,当场就把事情定了下来。

即便老板们都还没弄清楚,这种新鲜玩意儿到底是怎么玩的,也没考虑内地这些人能不能把这种形式玩得转,此时应该是受到群体情绪渲染,都开始一个劲叫好。

但人群里却只有林志文仍然埋着头不说话,似乎还在仔细考量今天大家做出的这些决断是否合理,可行性和可能收到的成效到底靠不靠谱。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