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就设立在文旅局斜对面,平时来得最多的并非外地游客,而是各中小学组织的参观学习,以及一些来写生的美术生。除此之外,每天估计也就只接待百名不到的访客。
这次公开展其实在之前座谈会就提到过,只是志彬并没有听得仔细,要不是文哥提醒,他或许真会错过。而让他没料到的是,一大早门口就已人潮如织,来的不仅有上次参会那些机关领导,还有不少单位和学生代表。本地记者也架起摄像机,正从各个角度拍摄盛大场面。
但越是这样,志彬越觉得情况肯定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毕竟这种展览要是真能吸引来大量关注,就没必要提前安排什么参展代表,更不需要专门找记者早早守着。
果不其然,在拥挤了整整一上午过后,这还不到十点多钟,场内就散得差不多。在经过一系列冗长讲话和开幕仪式后,记者取景完毕,大家就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去了,从当地电视台镜头下的效果来看肯定很不错,毕竟之后空荡荡的场面不需要媒体报道了。
志彬是等到散场之后才进去的,那种人挤人的场面他很难忍受。让人欣慰的是,馆内其实倒还留下了不少人驻足观看,其中大部分面孔在之前座谈会上见过,他们大多数也和自己一样,是所谓的‘投资者代表’,看样子这些人都是在真心担忧文化衰落。不过换一种角度来想,如今尚有心思关注文化存留和保护的人,来来去去就剩那么几个。
“林老板,你果然也来了。”
不远处熟悉的声音让志彬立刻回过头去,汪华正戴着工作牌给一些参观者进行详细解说,志彬路过时没有注意到这身打扮的汪主任,还以为只是个普通讲解员。
“哎呀,汪主任?你怎么也亲自到一线来做讲解了?”
“哈哈,今天安排的工作内容而已,这本来也是职责所在嘛。”汪华说着取出挎包里的保温杯,咕嘟嘟一口喝了大半,看来早上他倒是讲得很卖力:“而且能真正给群众作宣传普及,我倒觉得比起给上级做报告强得不少,今天虽然嗓子不怎么轻松,但至少心里不累。”
说这话的时候,汪华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看样子他倒丝毫不在意什么谨言慎行这一套。
“怎么样?今天展出的这些东西,您没失望吧?”
说到展会内容,志彬还是持非常欣赏的态度,来之前他还以为主办方顶多是找一些老匠人做点复刻品,结果这些东西都是找的原件,而且保养程度也很好,甚至能用手触碰进行互动。另一个让他没想到的地方则是展品栏目种类之多,几乎涵盖到了那个年代生活民俗的方方面面。大到修房用的土砖瓦,小到刺绣针和锄头夯子,衣食住行都给囊括进去。他们甚至还请来两位老人,在展厅内时不时唱起客家歌谣。
“没错,都太熟悉了,包括整个展厅的排布,完全就是照着咱小时候的记忆来的。”志彬点了点头,又指向其中几个展台:“尤其是那几盏油灯,哎呀,你们从哪弄来的?记得那时候除了公社大院有两盏电灯,咱们晚上都是点灯心草。”
“这些东西都是花很长时间从各地收集的,对了,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来自衍香楼,也就是委托江镇长帮得忙。”汪华指着展品旁的注释牌解释道:“您之前好像去过衍香楼那边,土楼修缮已经收尾了,所以这些东西等展览结束还是要完璧归赵。”
“哦,有江茂勤帮忙,那难怪了。他们江家在湖坑镇那片地方还算能说得上话的,而且家里老人也多,这些杂七杂八的小物件,估计大都是从他们自家人那取到的。”志彬点了点头,又开始感慨起来:“哎,不过这种临时展览也很难有什么影响力,来的人还是太少。”
“之前我也反复说过,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有效果,其实我们倒是一直在寻找民间力量,想成立一个专门扶持客家文化振兴的基金会。之前的座谈会也好,这些展览也罢,都是在一步步团结真正愿意为此做出贡献的创业者,为他们提供一片土壤,确立一种导向。”汪华说着也不忘拍了拍志彬肩膀:“像您这样的志同道合之士,我们其实已经找到好几位,今天的展会就是他们主要出资举办,我们局里目前也只提供了场地而已。”
二人这边正聊着,两三位中年凑过来给汪华打招呼,他也很快对林志彬做起介绍:“林老板,这几位就是我刚刚提到的,张总、王总,还有刘老师。”
以前他还以为像堂哥这样的人都只是自作多情,原来除了文化局之外,民间还真有这么多人在暗自为此努力,志彬赶紧上前握手攀谈起来。因为在志彬内心里,他早就想寻找机会回馈家乡,也一直苦于报投无门,没想到今天真就找到组织了。
于是整个中午,哪怕这地方颇为嘈杂,几人在展厅里依然能聊得开怀,汪华也不忘提及最重要的事,也就是关于捐赠和成立基金会的情况。
按照大家原本打算,是要合资成立一个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只不过由于注册成本高昂,到现在都没能落实。尽管在宣传方面就已经花费了不少资金,不过目前为止收效甚微,这件事从三年前提起到现在还迟迟没有下文。所以大家就先把现有资金以慈善形式捐给了文化局,比如翻修衍香楼、每年一度举办展览这些钱,几乎有八成以上都是来自民间资金。
汪华的建议是,路可以一步步走,实在不行就先从非公募基金会做起,一来是注册流程简单,无需在民政部登记备案。二来就是原始资金需求也比较低,不用业务主管单位保证,基本上以个人名义就能完成。只要成立之后能稳步发展,以后做大做强了再更换牌证也行。
“这个事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计,最好还是一次性做到位比较妥当吧。”志彬听完对汪华的建议深感认同,他唯一觉得不妥的,就是非公募形式规模太小,起不到应有的影响力:“要我看,干脆起个好头,俗话也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嘛。”
此话一出,几位老板开始面面相觑,甚至觉得林志斌在夸大话。毕竟龙岩只是个六七线小城市,而且真正关注此事的人也不多,要让这些当地老板一次掏空肯定不现实。
“我们其实商量过很多次,大家都要掂量自家公司的流水和风险,所以暂时也一次性拿不出那么多来…”汪华苦笑两声,又叹着气劝道:“公益事业,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嘛。”
志彬脸色没什么波澜,似乎在仔细思索捐赠方案:“没记错的话,刨除专职人手和场地花销,起始账面的资金要有两千万。这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你们现在还有多大缺口?”
汪华听了不由得神情为之一振,这话问出口来,说明林志斌是真打算出资了!
“如果真要做公募,以三个月起算,我们预计能在社会面筹措到二百多万,再加上几位老板承诺的捐赠金额,之后账面上的缺口应该不超过六百万。”
其实这个数额汪华已经报得十分保守了,毕竟整个龙岩算上周边乡镇,单是各类型急需保护的土楼就有大大小小四千多座,按照之前翻修衍香楼的花销,这就不是几千万能解决的问题,更何况还有土楼以外的各式民俗保护方案也要用钱。即便随着时间推移,以后还能募集到更多资金,但这两千万确实是按照注册规定的最低标准来拟定的。
而且对于志彬的捐赠意愿,汪华也没有抱有十分期待,他虽然听林志文提起过,林家这位二弟在国外做的生意很大,但他也并不觉得谁会为了一项毫无回报的事业,一次性拿出这么多钱来。毕竟林志彬这才刚刚回国,说不定正缺资金重新开办自己的企业。
“既然大家都在为家乡做贡献,作为从小在这儿长大的子弟,我当然也义不容辞,可以尽些绵薄之力。”志彬话语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虽然现在林家亲眷已四散,但他还是能拿出一掷千金的魄力:“这样吧,我出八百万,先把紧缺的亏空填补了。基金会越早成立当然越好,等以后做项目还需要时,我肯定也带头筹措。”
话音刚落,汪华和其他几位老板的掌声已经响起,这果然是海归企业家该有的气魄。他们当然知道,像林志彬这样成功的老板,如果短时间内把手中资金都用于国内投资,几年之内至少会有翻番的回报。而他却义无反顾地一下拿出这么多钱,用楷模来形容也不为过。
“那好,我这就去准备手续,等林先生资金到位,我们立刻启动流程。”
做了半辈子基金的刘老师紧紧握住志彬双手,他其实见过不少豪气的老板,但那些项目几乎真的是人家用作投资政治资本的,而这种几乎没有回报的公益事业,还能像林志彬这样三言两语之间答应天价捐赠,甚至连开会都省了的,确实是真心要为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