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散场已是下午时分,等众人纷纷离开会议室,志文发现堂弟仍在外面等待,却不知道志彬这时候还在等谁。
一开始他以为志彬是要找老江喝酒,直到自己离开时,志彬再次凑过来叫住他,他才知道老弟应该还有什么疑惑没弄清楚,或者是急着弄清自己的翻修方案。
不论是因为什么,但只要他感兴趣了,并且愿意付诸行动,总归是一件好事。多少年来,这个老弟性格上似乎没什么变化,只要一拍脑袋就会立刻雷厉风行去做。就像之前在祠堂门口竖牌坊,以及忽然带着泥瓦匠去振福楼一样。
当然,这很有可能是遗传他父亲的脾气,当年那次突如其来的不告而别也是如此。只不过谁都没想到,四叔这一走就从此天人永隔。
很显然志彬在这方面更甚于其父,以至于当他搞不清自己从何处下手时,那份焦躁感就会促使他暂时放下兄弟矛盾,不停去找堂哥询问方法。
“文哥,今天有空吗?”
说这话时,志彬还是流露出不适,他顿了顿还不忘找出一支烟递过去。
志文本来不会抽烟,他虽然身上随时揣着一包好烟,也全都是出于场合给别人递。看着老弟杵在原地不动,他也只好伸手接过来,免得气氛更加尴尬。
“晚上有个应酬,但现在倒没什么事,咱们可以找个茶楼坐下慢慢聊会儿。”
“那也没必要,我就只是有几个简单问题,三言两语就能搞定。”志彬皱了皱眉,他寻思要是真和堂哥坐下来慢慢喝茶,估计顶多能撑个十多分钟就要如坐针毡了。
“你是不是想知道,我们具体要怎样修缮改造振福楼?”
志彬虽很关心此事,但这话倒也没说在点子上,一来是这个问题并非几句话能搞定,二来则是听完今天的座谈会只后,他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之所以刚才没有在会议过程中讲出来讨论,也是想听听堂哥的真实想法,而非一些冠冕堂皇的官话。
志彬摇了摇头,眼神始终避免与堂哥接触:“那不是,改天闲了你再慢慢说吧。另外你们反正都承办了,我急着打听也没用。”
“而且我估计,其实你们也暂时拿不出啥好办法,所以才开了这么个会,对不对?”
看得出,志彬也不愧是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许多年,至少有些常人难以察觉的地方,他还是能敏锐地嗅出不少味道来。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问题,我想知道衍香楼那边,按照你们一开始的工程计划,是不是已经算是收尾了?”志彬说着拿出他的诺基亚手机,并从相册里翻出几张不太清晰的照片,看来他之前去逛衍香楼时,心里就已在琢磨这个情况了。
“也不算完全收尾吧,但基本上已经没什么改造空间了,我们想的还是复刻出土楼上个世纪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比起这个,我更想知道,这么做的意义就是你们今天讲那些文化保护了?在一个没人住的老房子里,放一堆旧东西,最后给人参观?”志彬虽然语气上没有什么质问的感觉,却字字如拷打:“如果你们要推广这种方案,那最好别在咱振福楼这么干。”
问到这儿,志文发现老弟其实心思异常细腻,而且整个人的思维方式也跳脱于俗套,这已经和大多数投机致富的商人不同了。因为他看见的是更深层次,更高远的问题。
只不过刚刚在座谈会上,志彬并没有仔细听堂哥和另一位文旅局同志的讲话,不然他的疑惑此刻应该已经开始转变成点子和想法。
“其实刚才我们探讨的就有这个话题,衍香楼的经验不算成功,就像你担心的一样,那种死气沉沉的东西只适合在博物馆的玻璃展台里。”林志文思忖片刻,又摊手叹道:“修复成本只是一方面,之后的维护和使用也是难题,这条路显然走不通。”
“就像你刚才开会说的,咱土楼是什么文化载体之一,不过本地人都已经不再入住了,你把它修那么好又有啥用?”志彬苦笑两声,又像是在问自己:“而且要说缺钱,但今天这个会议的目的很明显也不是在引资,我想不出来你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能聊到这个角度,说明志彬确实是开始为此揪心着急,志文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不过他只是建筑方面的专家,要谈这些话题,还得另寻其人。
“这样吧,有些东西我可能也很难说清楚,让汪主任帮你理一理头绪。”说到这儿,志文忽然向会议室里招了招手,一个看上去比他更加斯文的中青年小跑着出来。
“志彬,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市文旅局规划发展办公室的汪华主任。”志文拍着二人肩膀笑道:“让他给你仔细说说,为什么今天要专门开设这样一个座谈会。”
汪华虽然也已是三十出头,但脸上还是带着一副书生气质,跑过来之后摆手拒绝了志彬递过去的好烟,又赔笑着和他握手。
“林老板,久仰久仰。”汪华倒是没怎么受体制熏陶,简直像刚毕业的研究生,没等志彬给他寒暄两句,汪华就直接开始了自己的长篇大论,就像在展示什么研究成果一样。
“今天咱们谈的主题就是围绕保护嘛,要说保护,就是一个东西已经到了被大家遗忘废弃的程度,所以才不得不开始重新强调它的重要。很多事情首先要承认的它的衰败,才能找出原因,这些年已经有不少被人彻底遗弃的东西,除开没被重视之外,还离不开傲慢态度,总觉得这些事自然会被传承下去,不可能一代代丢弃,结果到最后消失了,就彻底没办法了。”
一席话下来,志彬还有些发懵,汪华又开始滔滔不绝讲解。听着汪华口吐莲花一样不停说着,志彬的困顿却半天没得到排解,林志文此时也提醒他,最好着眼实际问题来讲。
“具体来说,比如林老板都关心的土楼,只要安全问题过关,它本身当然是能继续住人的,只是各种现实问题导致荒废,要么是人口流失,要么是新旧往替,当然也离不开住房政策问题。再仔细来说,有的人离开是因为有了新房,大家生活水平好了就追求更高的质量,那对症下药就是改善土楼生活质量,通过改造赋予它现代化生活功能,就是一种备选方案。”
“这么说,岂不是要彻底改造老房?那不是变味了吗?”
志彬忽然参与到话题里,这倒是让林志文颇感意外,看样子和志彬嘴上说的不同,他是确实为此担忧过,才有可能加入讨论。
“这也是目前存在很大的一个争议,到底是要原汁原味,还是部分改造,抑或是在原址全面推翻重建。目前来看,至少衍香楼那边的项目不能算成功,还原工作进行得倒是很到位,不过即便是在不断宣传劝导的情况下,现在还是没什么人搬进去住,我们后一步只能尝试吸引外来人口,甚至对其进行酒店化改造,在实践里摸索一条出路。当然这种改造是在尽可能保证复原的前提下,不然改完也没意义。”
“那住不住人,这又和你们说的文化保护有啥关系?既然土楼都还是保护计划的一部分,那土楼问题到现在都没招,文化这种更笼统的问题岂不是遥遥无期?”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尤其是年轻一代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社会群体愈加原子化,都割裂演变成一波波新的文化浪潮,旧文化本就很难立足。”汪华说到这儿,忽然提到最核心的地方:“如果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这个话题太大太宽泛,我刚才也说得很抽象,实际上从生活角度出发的问题就回归生活去解答。我们要保护的文化,那就是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具体的,也是标签式的,所以要重新唤醒一种文化,还是离不开发动群众,提高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让大家重新想起它的好,自然就会有更多人簇拥。”
汪华这番话不像是替人答疑,更像一种演说,于是志彬不但没能从中找出什么出路,整个人这会儿脑子都是晕乎乎的。
也许林志文也看不下去小汪这种自我沉浸式的谈话,这对于志彬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并无帮助,于是他最终只能让堂弟先回去自己琢磨,以后有时间再做讨论。
虽然脑子里问题一大堆,但要说收获,志彬也还算是有了一些心得。
首当其冲的,自然还是对‘文化’二字有了一个具体认知,原来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其实反倒是最具体,最深入生活细节的东西。此外,志彬也对自家土楼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原来这一切和林家衰落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更与当年那件悲剧毫无关联。
如此说来,想要为这些问题找到一条出路,那就得在肩上挑起一副更重的担子,也就是振兴一个特殊文化族群。比起一个家族的复兴,这份责任当然不可能仅靠一人之力得以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