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清城遗梦

第49章 马校长摘印离任 刘大拿走马履新

高考,这场承载着无数学子梦想的考试,终于落下了帷幕。它是一道分水岭,在结束的那一刻起,就为学生的未来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在悄然转变。命运仿佛一张无形的巨网,将无数学子笼罩其中。他们经过大学的磨砺与熏陶,将拥有不同的人生命运,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未知。

在这漫长的求学路上,莘莘学子历经十二年寒窗苦读,如同破茧的蝴蝶,终于完成了自我的蜕变与成长。然而,老师们却依旧要在教育岗位上周而复始,默默耕耘,直至他们人生的下一个转折点。

清远一中,这所承载无数学子梦想的校园,今年的高考成绩一落千丈,令人大跌眼镜。以往,每届学生大约有十几人能上清北;然而今年,上线人数为零,600分以上的仅有三人,最高分才617,是成绩最差的一年。

马校长在得知这个结果时,身子猛地一晃,双手下意识地抓住桌子边缘,险些栽倒。他满脸震惊:“怎么会这样……怎么会……”他的声音颤抖,脑子一片混乱。许久,他想起自己在一中这么多年,是如何带领老师们拼搏进取,每次高考成绩在津海一直名列前茅。可如今,这成绩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脸上,让他难以置信,更是无法接受。

身材矮胖、头顶光秃的石宝生,听到这个消息时,嘴巴张得老大,双腿一软,直接瘫在椅子上。他浑身颤抖,大口地喘着气,嘴着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完了......”。他一直幻想着通过这届高考提升自己的职务,坐上校长的宝座。如今幻想破灭,他的内心充满绝望与恐惧,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清远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熊振强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手中的茶杯被他重重地撴在桌子上,一中的高考成绩竟这么差,这不仅关乎自己的政绩和仕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儿子熊然,只考了265分,大专都考不上。“这到底是怎么搞的!”他愤怒地低吼着。

很快,县委常委紧急召开了扩大会议。书记和县长点名批评了熊振强。会议经过一番讨论研究,决定从教育局抽调人手成立专项工作组彻查高考失利原因,并对一中的领导班子进行人事调整,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专项组成员冒着酷暑,利用半个暑假的时间开展了细致入微的调查。他们经过走访、座谈、查询档案材料,发现此次高考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校领导班子同意了石宝生的改革方案;他们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多次与有高三授课经验的老教师研讨交流,最终确定了整改方案。该方案经过县委常委会的讨论通过,最终在开学前夕的公布。

在公示的文件中,一中领导班子调整如下:

刘大华同志为清远一中副校长,主持开展工作。免去其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职务;

崔洪斌同志为清远一中副校长,主管教学工作;

赵洪生同志为清远一中副校长,主管德育工作。

马占奎同志为县进修学校书记,免去其清远一中校长职务;

尚剑锋同志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免去其清远一中副校长职务;

此外,县教育局将清远县高中的部分优秀教师调至清远一中,以充实一中的师资力量,并将石宝生等几位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调离本岗。

此次调整,马占奎,这位在清远一中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老校长,本还有几个月就退休了,如今却带着高考失利的阴影,平调至进修学校任书记。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凝视着窗外久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口气,苦笑着仰起头憋回了眼泪。他回想着自己曾为一中带来那么多的辉煌成就,却因一次失利就被调离岗位,心中都是愤懑、痛苦与不甘。

尚剑锋,这位平日里谨言慎行的副校长,此次调整连升两级,副处直接晋升副厅。这让一中老师都在猜测他上面有人。尚剑锋自己也很意外,他本以为自己会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可如今连升两级,让他感到很激动、又有些忐忑。

刘大华,百姓口中的刘大拿,这位从民办教师一步步走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不仅有着精明的商业头脑,在教育水平上也颇有建树。但一中向来注重领导的学历和资历,任命一个高中毕业的科长来主持工作,让一中的老师很不服,他们普遍认为刘大拿无法胜任这个校长之位。刘大拿面对这个巨大的挑战很是兴奋,他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崔洪斌接到任命时,陷入短暂的沉默,然后轻笑出声,他虽为这届学生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为自己提职而兴奋,他坚信自己会比石宝生做得更好,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给学校带来新的改变。

赵洪生身材高大魁梧,面容严肃,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接到这个任命,他表情平静,内心有不容置疑的决心,他德育工作经验丰富,有信心为学校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与此同时,石宝生在得知自己被调往三中后,他脸色铁青,心中满是怨恨。原本近在咫尺的副校长之位就这样落入崔洪斌之手。他气的直咬牙,嘴里暗骂着这届学生废物,又感慨自己时运不济。他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让领导看到自己的本事,一定要东山再起。

说起刘大拿,自从担任督导科科长以来,他经常下乡督导检查学校工作。清晨还未到上班时间,他已前往乡村学校。到了学校,他认真查阅教案,仔细观察教学情况,与师生亲切交流。下午,他又要匆匆赶回大蒲洼乡中,管理自己的地毯厂。晚上,当别人都在享受闲暇时光,他还在加班撰写调查报告,手中的笔在纸上舞动,总结自己一天的工作。

忙碌了一年,教育局的曹局长退休,白志德继任局长之位。新局长上任不久,刘大拿就被提拔为教育科科长。他深知这一职位责任重大,于是将地毯厂、冰棍儿厂全部交给郭成打理,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新工作中。

担任教育科长这一年,刘大拿在之前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抓好双基教学的新理念。双基教学是以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围绕这一理念,他亲自撰写了题为《务实求进抓双基开拓进取强素质》的两万多字指导性文件。在撰写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多次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文件中详细阐述了抓好双基教学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以及在中小学实施双基教学、提升学生素质的具体方案。刘大拿经过请示汇报,将文章第一作者署名为白志德,随后刊发在《清城教育》杂志上,要求全县初中、小学的校领导和任课教师集中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校双基教学的实施方案。

在这一年里,刘大拿除了做好日常工作,还成立了一个专项小组,负责下乡检查双基理念的落实情况。他带领专项小组奔波于各个学校,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和学生座谈,了解他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正如刘大拿所期望的那样,双基教学在各个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课堂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这一举措犹如平地惊雷,让刘大拿声名鹊起,更让教育界同仁对他刮目相看。原来这个刘大拿不仅有精明的商业头脑,还有着卓越的教育理念啊!这一成绩不仅让刘大拿在教育系统站稳了脚跟,也给刚上任的白局长脸上增光。

暑假期间,县委专项组到教育局调研,提出一中领导班子的人选问题,白局长当即推荐了刘大拿。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与谈话,刘大拿再次得到提拔,在开学前走马上任,成为清远一中的主事人。

自从离开了大蒲洼,进入清城的教育系统后,刘大拿深刻感受到城里这些知识分子与他之前接触的乡村教师、老乡们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知识水平、举止谈吐确是乡村教师难以企及的,但他们身上却少了平民百姓那种质朴和纯真。

刘大拿常常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他习惯将乡村教师和城里教师做对比。乡村教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认真负责,就拿大蒲洼那些老师来说吧,如果学生没学会,老师会主动将学生留在学校,义务为他们补课,直到他们完全掌握才能回家。要是学生犯了错,老师会严厉批评甚至适当体罚,随后与家长耐心沟通,直至学生改正错误。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绝不偏袒自己的孩子。孩子犯了错,通常在学校会受到惩罚,回到家还会被父母教训一番,所以孩子能很快认识并改正错误。

而城里教师的情况却大相径庭,刘大拿发现这群教师似乎习惯了按部就班的职业生活。任课老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批改作业,如果学生犯错,就将问题反馈给班主任,班主任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请家长,往往只是简单说教几句便不了了之。学生有知识没掌握,老师绝不会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为他们义务补课,这导致学生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条件好的学生家长,发现孩子成绩落后,往往会找到任课老师,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多多关照,并利用周末时间为孩子补课,而这种关照和补课并不是无偿的。

刘大拿对这些现象深感不满,但他也时常反思自己,难道是时代变了,自己跟不上步伐了?为什么越是看似高级的地方,人们越把金钱看得如此重要?过年时,他去花城看望卞经理,将自己的困惑告诉了他。

花城的街头,霓虹灯闪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卞经理坐在一家高档餐厅里,听了刘大拿的讲述,哈哈大笑起来。“我说老弟呀!你让我怎么说你好呢!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咱们以前那一套早就行不通啦!”他一边笑着,一边轻轻摇晃着红酒杯,脸上带着不以为然的神情。

刘大拿皱着眉头,一脸困惑地问道:“老哥,您说咱们讲义气,有啥不对呢?”

“哈哈哈……我说老弟,现在这社会可不能再讲什么义气了,一切都讲究利益,都是利益交换啦!你有没有听过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现在的人呐,有利可图就凑在一起,没了利益就一拍两散。我们这边一直是这样,你们那迟早也会这样的……”卞经理放下酒杯,拍了拍刘大拿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

在回家的火车上,刘大拿靠在座位上,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景色,反复思索着卞经理的话。难道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真的会变得如此物欲吗?每每想到这股风气会从南方到北方,从城里到农村,他都会脊背发凉。

回到家后,他躺在床上思考: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按理说人应该变得更加善良才对。俗话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啊!先富的人应该帮助穷人,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啊!可为什么经济越是发展,人们越发变得唯利是图,人情变得越淡薄,金钱的味道越浓呢?难道社会真的会变成卞经理所说的那样吗?

尽管刘大拿不太愿意相信卞经理的话,但事实却一次又一次验证了他的观点。卞经理教他如何送礼,他学会了。当别人在送土特产时,他开始送卡送钱;当别人也开始送卡送钱时,他又送出世界名表和箱包等奢侈品。他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也懂得了仅凭善良、义气和诚信,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而利益的推动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他的内心虽然十分抗拒这种社会现实,但在反复的纠结与挣扎中,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

这些年,大蒲洼乡中考成绩优异,考上一中、师范,或是大学的孩子,刘大拿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热衷发奖励了。当韩清洋这几个孩子考上大学,郭成向他请示时,他坐在办公桌前,手指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一方面,清洋和清泽与他是亲戚关系,郭凡和郭成的兄弟关系;另一方面,女儿金香拆散了长贵和清芬,让他觉得愧对妹妹和妹夫。思来想去,他决定最后一次慷慨解囊,奖励这几个孩子。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对大蒲洼乡金榜题名的学子给予金钱与物质上的资助。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变迁中,他的内心发生了许多变化。曾经那个满腔热血、一心为教育和乡亲的刘大拿,在岁月的洪流中,似乎渐渐迷失了最初的自己。而他在清远一中的未来之路,究竟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与机遇,一切都是未知。

开学的日子终于到了,清远一中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学生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脸上带着对新学期的期待。老师们提前一周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新学期做准备的同时也紧张着,因为大家都不清楚,新的领导班子会做怎样的安排。。

刘大拿站在校门口,微笑地看着学生们鱼贯而入。此刻,他心里清楚,自己即将挑起这所学校的大梁,可老师们对他的质疑一直压在心头,但刘大拿可不是轻易退缩的人,他会用成绩来证明自己。

开学前第一天,刘大拿召开了全体教师会。他稳步走上讲台,目光缓缓扫过台下的老师们,说到:“各位老师,我知道大家对我还不太了解,甚至心里有些怀疑。毕竟我之前一直在局里工作,对学校的工作不够熟悉。但是,我对一中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明白,要改变学校的现状需要时间,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创造奇迹!”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会议室里回响着,有些老师低头不语,有些老师不由自主地点头。刘大拿深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大拿式开启了他的改革之路。先从教学管理入手,他和崔洪斌带着新成立的教研团队,按时进班听课、课后和老师们交流想法。一番深入调研后,他发现一中教师虽然认真负责,但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刘大拿组织了一系列的教学培训和研讨会,邀请市专家来校指导,鼓励老师们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刘大拿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他和赵洪生一起,精心制定了详细的德育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刘大拿的努力渐渐有了成效。教学管理加强后,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德育活动的开展,让校园的风气越来越好。刘大拿看着这些新变化,得意地笑了,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学校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他也清楚,这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挑战在等着他。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