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实题材 > 江南锦绣

第一百零二章 非遗文化街

几年的时间,林氏绣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绣娘。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苏绣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受到追捧,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十年前还是挨挨挤挤的矮房,在2022年已然成为了繁华的都市,而这里隐匿着一条充满历史气息的老街——“苏式雅集”主题街区。

这里不仅是游客的天堂,更是传统非遗技艺的聚集地。

阳光透过古老的槐树,斑驳地洒在青石板路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

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少数几个游客在街头徘徊。

蒋林正坐在绣架前面绣着那幅未完成的玉兰花,不时院里有绣娘互相交流。绣坊里的橘猫又多了几只,蹲在墙头悠闲地舔着自己圆乎乎的爪子。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朴素的路人缓缓走来。

他的目光被绣坊的橱窗里的一幅苏绣作品所吸引,那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针法细密,色彩丰富。他忍不住走了进去,想要近距离欣赏一下这件作品。

蒋林看到有人进来,放下手中的针线,热情地迎了上去。

他笑着问道:“这位先生,看您对我们的苏绣作品很感兴趣。您可以过来看看,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

路人点了点头,走到橱窗前,仔细地观察着那幅山水画。

他惊叹道:“真是太美了!这针法简直比画还细腻,每一笔都仿佛有了生命。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苏绣,原来这么美丽,如诗如画。”

蒋林听了这话,心里十分高兴。他自豪地说:“这是我们林氏绣坊的一位年轻绣娘的作品,她从小就对苏绣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炼,终于创作出了这样的佳作。”

路人听了蒋林的介绍,对绣坊的绣娘们充满了好奇。他问道:“你们绣坊有多少绣娘啊?她们都是怎么培养的呢?”

蒋林微微一笑,回答道:“我们绣坊坐店的有几十名绣娘,她们都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的。我们注重培养她们的技艺和艺术修养,让她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还有一些在家里工作的绣娘,那可就多了。”

说着,蒋林带着路人走进了绣坊的内部。

只见一群绣娘正在忙碌地绣着各种图案,她们的手法熟练而优雅,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

路人看着她们的表演,不禁感叹道:“这些绣娘的技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以前从未想过,一根小小的绣针,竟然能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作品。以前听闻没有什么画是苏绣创作不出来的,还以为是假的。”

“这句话还真不准确。应该说:没有什么画是苏绣创作不出来的,如果有那就换一种针法。”蒋林笑着说完,又说道:“苏绣作为江苏的传统非遗技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我们绣坊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这一技艺,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苏绣。”

两人聊得正欢,突然传来了一阵轻快的古筝声。

原来是旁边的一家小店正在进行古筝表演。

蒋林和路人好奇地走了过去,只见一位年轻女子正在演奏一曲《大鱼海棠》。她的手指在筝弦上轻盈地跳动,如同精灵般的存在。

蒋林听着这美妙的音乐,对那个路人说道:“古筝也是江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悠扬婉转,能够抒发人内心的情感。这位女子的演奏技艺真是高超,先生是外地人?”

路人点点头:“苏州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文化艺术也颇多,我以前只在书里看过,现在有机会,特地来亲眼看看,亲耳听听。”

“那很好。”蒋林和这个路人有些莫名的缘分似的,他双手环胸说道:“古筝的音乐能够让人感到宁静和放松。而且,我现在还有一种新的玩法,即使是新手小白也能轻松演奏古筝,你要试试吗?”

一边的男人听了这话,感到十分好奇。他问道:“哦?是怎么回事呢?”

蒋林指指旁边的投影仪说:“你看,那里有一个投影仪,它会将一行行提示箭头投影在古筝上。只要按照箭头提示的方向和顺序弹奏,哪怕你从来没有弹奏过古筝,也能完整地演奏出一曲《大鱼海棠》。不止如此,等你弹奏完,AI技术还能帮你评个分。”

男人听了这话,不禁感叹道:“真是太神奇了!科技的发展让传统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年轻人学习古筝,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苏绣也是,我在手机上看到还有虚拟苏绣体验馆,你知道在哪里吗?”

“知道,一会儿去逛逛。”蒋林看着男人说道,“不知道为什么就感觉跟你特别投缘,你学过苏绣?”

“你这也能看出来?”男人拉了拉自己的包,“是,以前学过一点,只是家里不同意,我最后学了金融。”

“这样吗?那真是可惜。我也是一个男人,但我是一个绣郎。”

在交谈的过程中,蒋林还向路人介绍了绣坊的其他非遗项目,如南京绒花、蓝印花布等。他说:“这些非遗技艺都是江苏地区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展现了江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我们绣坊一直在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些技艺,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们。”

路人听了蒋林的介绍,对这些非遗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表示愿意支持绣坊的工作,并希望能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两人的谈话持续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天色渐暗。

他们互相道别后,蒋林目送男人离开了绣坊。

站在门口,蒋林看着路人渐行渐渐远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期待。他知道只有通过更多人的努力和支持,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