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芬将底稿印在缎面上,又转身走进放置丝线的仓库里面寻找绣制这幅苏绣需要的颜色。底稿以蓝孔雀为蓝本,孔雀身上的颜色深邃而独特。
林秀芬手中的丝线虽然种类繁多,但在仓库里找了很久之后,孔雀身上却有好几个部分始终找不到那种恰到好处的颜色。
她反复比对,尝试着用其他颜色的丝线进行混合,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她不禁皱起了眉头,心中充满了焦虑和困惑。
底稿上的特殊颜色和手中的丝线实在没办法无法完美匹配,看来她得自己重新进行染丝。
苏绣丝线的传统染丝过程是一门融合了自然智慧与手工艺术的古老技艺。这一过程不仅赋予了丝线丰富的色彩,更赋予了苏绣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染丝的第一步是准备原料。绣娘们会挑选优质的生丝,这些生丝来自蚕宝宝吐丝形成的茧。经过煮茧、缫丝等工序,将生丝制成细如发丝的单丝。这些单丝在经过清洗、梳理后,便成为了染丝的原料。
接下来是染色的环节。染缸里装满了天然染料,这些染料可能是来自植物的根茎、果实,也可能是来自矿物的矿石。绣娘们会根据需要的颜色比例,将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然后,他们会将单丝放入染缸中,通过浸泡和搅拌,让丝线充分吸收染料。
染色的时间根据颜色的深浅而定,一些浅颜色可能只需要短时间的浸泡,而深颜色则需要长时间的浸染。在染色的过程中,绣娘们会不断观察丝线的颜色变化,以确保达到理想的效果。
染色完成后,丝线需要经过漂洗和干燥。漂洗的目的是去除多余的染料,使丝线的颜色更加鲜艳且持久。绣娘们会使用清水反复冲洗丝线,直到水流变得清澈为止。然后,他们会将丝线挂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让丝线自然风干。
在晾干的过程中,丝线的颜色会逐渐稳定下来,变得更加鲜艳夺目。此时,染丝的过程便告完成。这些经过精心染制的丝线,将成为苏绣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绣娘们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作品提供了基础。
整个染丝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却需要绣娘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效果。因此,每一根染好的丝线都蕴含了绣娘们的心血与智慧,也体现了苏绣艺术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林秀芬染丝的技术是跟着妈妈学的,很多时候林氏绣坊的丝线都是她自己染的颜色。
尽管她知道现在的现代科技手段很厉害,她也没有摒弃以前的老技术。
蒋林则喜欢运用现代的技术,比如在绘制底稿时用电脑打印,打印出来的效果并不比手绘的差,甚至能规避一些不对称的问题,而林秀芬大多数时候还是选择自己绘画。
这是他们母子之间最大的不同。
三天后,林秀芬终于染出了自己想要的所有颜色。她的心情无比激动,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苏绣作品在自己手中熠熠生辉。她迫不及待地开始准备绣制孔雀,这是她参加‘会说话的苏绣’很满意的图案之一。
上次她成功入围的那次绣的是猫戏螳螂的题材,这次的题材对于她来说追求了更高的境界,希望能够创作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在‘会说话的苏绣’这种大型的比赛中,绣作所要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很重要。
林秀芬之所以选择绣制蓝孔雀,除了它的美丽和神秘感,还在于它的珍稀性。蓝孔雀作为濒危物种,其生存状况引起了她的关注和担忧。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绣制作品,唤起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倡导人们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林秀芬知道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宝贵财富,它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生态平衡的稳定。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野生动物面临着生存危机。蓝孔雀作为其中的代表,其生存状况更是堪忧。
林秀芬坐在窗边的绣架前,开始仔细地绣制孔雀的头部。她用细针将丝线穿过绣布,一针一线地勾勒出孔雀的轮廓和细节。她的手法熟练而优雅,每一针都蕴含着她的情感和心血。
然而,当绣制到孔雀眼睛时,林秀芬遇到了一个麻烦。
孔雀的眼睛是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必须绣得跟真正的孔雀一样才能展现出孔雀的威严和美丽,只是现在她对孔雀眼睛的细节和光影效果一直感到不满意。
眼睛是灵魂之窗,对于整幅作品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至关重要。然而,无论她怎么尝试,都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林秀芬喜猫,她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会观察自己家养的猫,而孔雀她只是在电视和照片上看过,仅仅是简单地根据这些画面上的东西,实在难以捕捉到它们的特点。
林秀芬当即放下手中的绣针,决定前往动物园,亲眼观察孔雀的眼睛。
她买了孔雀园的票,走进了孔雀的栖息地。一进入园区,她便被那五彩斑斓的羽毛和优雅的姿态所吸引。她走近孔雀,仔细观察着它们的眼睛。
林秀芬注意到,孔雀的眼睛在不同的光线下会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这是她在绣制过程中忽略了的细节。她还发现,孔雀的眼睛在转动时,瞳孔会随之变化,这使得眼睛看起来更加生动和有神。
林秀芬干脆坐在孔雀园的前面,看着动物园里的孔雀度过了一整天,仔细观察着孔雀的眼神和动作。她记录下了每一个细节,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规律。
动物园里不时有游客带着孩子走过,看到林秀芬坐在一边对着孔雀发呆都有些诧异,甚至有个五六岁的小孩怯生生出问她的妈妈。
“妈妈,那个阿姨为什么坐着看孔雀发呆?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她就在那里坐着,难道她在想孔雀好不好吃?”
小孩的妈妈拉着孩子走远了些:“嘶,你这小孩,别瞎说。”
回到绣坊后,林秀芬开始尝试将这些观察到的细节应用到绣制中。